她直到去世也不知道,日夜思念的丈夫已经牺牲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一生。 1928年开春,河南确山的一户农家里,马尚德蹲在门槛上,怀里抱着刚满五天的女儿。 小丫头脸蛋红扑扑的,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可马尚德的眼泪吧嗒吧嗒掉在孩子的小花布襁褓上——外头传来国民党清乡队的马蹄声,越来越近。 “明儿个我得走,”他声音哑得像砂纸,伸手抹了把脸,从怀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边角卷着,是他1923年在开封读书时照的,也是这辈子唯一一张像样的照片。 “留个念想,我不在家,你和孩子......”话没说完,喉咙就像塞了团棉花。 妻子郭莲接过照片,手指抖得厉害。 她知道丈夫干的是啥——这些年,他领着农民闹减租,贴标语,躲得过白狗子抓,躲不过家里遭殃。 上个月村里王地主的小儿子被流弹伤了腿,反咬一口说是“赤匪干的”,清乡队就抄了三次家。 “我知道。”她把照片贴在胸口,“你放心走,有我在。” 谁也没料到,这一走,竟是永别。 1929年夏天,马尚德到了东北。 那时候他叫杨靖宇,在抚顺煤矿当工人。 有天夜里,他和几个工友商量着罢工,被工头听见了。第二天,日本警察就把他抓了去。 审讯室的灯吊得老高,墙上挂着鞭子、烙铁。 翻译官扯着公鸭嗓:“张贯一(他当时的化名),快说,你们共产党藏的枪在哪儿?” 马鞭子“啪”地抽在他背上,火辣辣的疼。 杨靖宇咬着牙,只说:“我就是个教书先生,哪懂什么枪不枪的。” 后来他越狱逃了,一路往南,再往北,最终到了磐石县。 那时候东北的天冷得邪乎,零下四十度是常事儿。 他带着人砍树搭密营,挖地窨子藏粮食。战士们饿极了,就啃冻得硬邦邦的树皮,嚼棉絮——这些东西咽下去扎嗓子,可没人喊疼。 1940年2月,雪下得能埋住半人高的树。 杨靖宇带着队伍被日军围了好几天,身边只剩六个人。 弹药打光了,粮食吃完了,他就带着大伙儿在林子里转,想引开敌人。 “杨司令,要不您先撤,我们断后!”警卫员小朱拽住他的衣袖。 他拍了拍小朱的肩膀:“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 23号那天下午,他在保安村三道崴子被包围了。 日军端着枪喊话:“杨靖宇,你降了吧,大日本皇军给你官当!” 他靠在一棵老松树下,枪口还冒着热气:“我是中国人,宁死不当亡国奴!” 后来人们才知道,他牺牲时,胃里全是没消化的草根、树皮,还有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可郭莲哪里知道,她的男人早就不在了。 1944年春天,确山的日伪军搞“清乡”,把她抓了去。 审讯室的桌子拍得震天响,皮鞭子抽在她背上,血珠子渗出来,染红了粗布衫。 “说!你男人是不是通共?”敌人揪着她的头发。 郭莲咬着牙:“我男人早死了,我没见过什么红军!” 出狱那天,她扶着墙往家走,裤脚沾着血。 家里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摸出兜里最后半块苞米饼子,掰成三瓣儿。 夜里,她坐在炕沿上,把那张旧照片贴在脸边,轻声说:“他要是活着,该有孩子了吧?该回家看看了......” 第二年冬天,郭莲病逝了。 临终前,她把照片塞给女儿:“等红军打回来,拿着相片去认爹。见了你爹,你说娘对不起他,没等到他回来......” 可孩子们找了爹整整三十年,1953年,长子马从云在公安局做了DNA比对,才知道自己亲爹是那个在东北打鬼子的杨靖宇。 他蹲在老家坟头哭了半宿:“娘,我找到爹了,可他......” 现在,确山县的杨靖宇故居纪念馆里,那张老照片就挂在最显眼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