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几乎改变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籍籍无名? 在唐朝那段风雨飘摇的日

几乎改变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籍籍无名? 在唐朝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一场战役差点儿让整个王朝翻盘,它就是香积寺之战。叛军气焰嚣张,长安沦陷,唐室命悬一线,这仗要是输了,后果不堪设想。可史书上,这事儿却像被轻轻带过,为什么这么关键的转折点,反而没多少人提起? 安史之乱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很快就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次年六月,叛军破潼关,攻下长安,唐玄宗只能逃到蜀地。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下诏号召各地勤王。各地节度使响应,郭子仪带着朔方军为主力,联合安西、北庭部队,还有回纥骑兵,总兵力十五万。广平王李俶当元帅,郭子仪为副,从凤翔出发,直扑长安。叛军那边,安守忠、李归仁领十万兵马,依托城池死守。双方在香积寺附近对峙,这仗关系到唐朝能不能喘口气,一旦败北,叛乱就可能扩散到整个中原。 九月壬寅,唐军推进到长安西南香积寺西北的平原,十五万大军列阵。叛军背靠城池布阵,李归仁先派骑兵发起冲锋,唐军前阵一度动摇。李嗣业督率安西、北庭步兵,用长柄陌刀稳住局面。郭子仪指挥中军,王思礼带关内兵支援,仆固怀恩领回纥骑兵从侧翼出击。战斗从中午打到下午,叛军从右翼试图包抄,但回纥骑兵冲下来,前后夹击,叛军阵型乱了套。叛军士气崩盘,大批士兵逃窜,李归仁、安守忠收拢残部撤退。到酉时,战斗结束,叛军尸首遍野。 唐军斩首六万,生俘两万,次日癸卯就进了长安。肃宗重振朝纲,推动平叛工作。这场胜仗直接瓦解了叛军在关中的主力,让唐朝从被动转为主动,收复两京成为现实。但叛乱还没彻底平定,安庆绪带着残部逃到邺城,史思明继续作乱,直到宝应元年才基本结束。 可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香积寺之战,在史书里籍籍无名呢?翻翻《旧唐书》,就几句简短的话,提了提斩首数,没细说过程。《新唐书》也差不多,俘虏两万的数字有出入,但整体记载很简略。学术界研究不多,只有些论文像王效峰的《唐代香积寺之战评析》,数据都来自旧书。原因可能在于史官写史时,更注重整个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而不是单场战役。加上回纥骑兵发挥了大作用,当时记录时有顾虑,不想突出外援,免得显得唐军依赖别人。唐朝虽借此续命,但国力大伤,藩镇割据问题加剧,从中晚唐开始,中央权威弱了,地方势力坐大,影响了王朝的长治久安。 这场仗虽赢了,却标志着盛唐的结束。安史之乱前,唐朝国富民强,开疆拓土;乱后,经济凋敝,军队疲惫,再也没恢复元气。郭子仪这样的名将继续平叛,但藩镇问题成了心病。历史告诉我们,内部稳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任何分裂势力都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