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为功臣破例,因为功臣平定了台湾! 在清朝统一大业的紧要关头,一位饱经沧桑的将领如何从降将变成国家英雄?康熙帝的这个决定,又藏着怎样的深意? 清军入关后,面对东南沿海的郑氏集团割据,台湾成为统一进程中的棘手问题。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后,建立政权,以抗清名义继续对抗大陆。清廷在1662年组建福建水师,起用施琅担任提督,他早年跟随郑芝龙,后因家族恩怨与郑成功决裂,两次投效清廷。 康熙三年,清廷授施琅右都督,赋予征台权力,但首次出兵因台风失败,此后两年多次尝试也告终。1673年三藩叛乱爆发,清廷主力转向内地,台湾事务搁置。郑经继承父位,在岛上发展力量,多次袭击沿海。叛乱至1681年结束,这期间郑氏得到喘息。 平叛后,康熙帝审视台湾,郑经病逝,其子郑克臧继位一天即被冯锡范暗杀,扶持年幼郑克爽上位。郑氏内部混乱,冯锡范、刘国轩掌权,已无抗清之心,仅剩割据野心。福建总督姚启圣上奏时机成熟,康熙下旨剿抚并用,但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被罢免。姚启圣与李光地推荐施琅复出,指出其家族仇恨确保忠诚、海战经验无人能及。 1682年7月,康熙单独召见施琅,详谈后任命其为福建水师提督。郑克爽多次求和,条件是“仿朝鲜例”独立割据,康熙坚决拒绝。施琅多次上奏,主张武力解决。10月重组水师,但施琅与姚启圣因指挥权冲突,康熙派李光地调查,支持施琅专征。 1683年5月征台会议,姚启圣主张北风分兵攻澎湖和淡水,施琅坚持南风直取澎湖。他的方案获明珠支持,康熙同意。6月14日,施琅率236艘战船、两万官兵从铜山岛出海。郑克爽派刘国轩守澎湖,筑炮台战壕。6月16日清军攻击,历六天海战占主动。22日总攻,清军登陆,歼敌一万两千,收降六千,伤亡两千。刘国轩逃回台湾。 澎湖失守后,施琅驻军岛上。7月10日,明朝后裔朱术桂自缢,郑氏失去合法性。16日遣使招降,27日郑克爽交出所谓的“延平王”印信和册籍。8月13日清军入鹿耳门,郑克爽率众归顺。这就是标题上的故事:康熙帝为功臣破例,因为功臣平定了台湾。施琅虽是降将,康熙破例封其三等靖海侯,还允许占有南台湾近半田产,名为施侯租田园,这在清廷赏赐中罕见。 施琅收复台湾后,上奏反对弃守。康熙采纳,于1684年4月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驻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二千,隶属福建,同时解除海禁。这维护了祖国统一,增强海疆稳定,促进沿海贸易恢复。 施琅1696年病逝,康熙赐谥襄壮,赠太子少傅。他的功绩虽伴随个人利益,但客观上推动台湾开发。统一台湾体现了清廷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在今天看来,更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历史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