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决不当冤大头!尼日尔“背刺”一事还没结束,但中方投资的凯大吉水电站,用不了多

中国决不当冤大头!尼日尔“背刺”一事还没结束,但中方投资的凯大吉水电站,用不了多久也要竣工,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再次驱逐…… 2023年后的尼日尔怪事一桩接一桩,这个刚刚在中国帮助下成为石油出口国的西非内陆国,加油站外竟排起了能绕城几圈的汽车长龙,短短三天油价翻了三倍,整个国家的能源供应好像被人瞬间拔掉了插头。 谁能想到,掐断这个国家能源命脉的,正是它自己新上台的军政府。他们的一项“爱国”壮举,就是赶走了帮他们挖出石油的中国技术伙伴。 二十年的合作怎么就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拔刀相向,这背后既有赤裸裸的政治算计,也有一笔翻脸不认的经济烂账。 要看懂这场闹剧,得先看懂尼日尔军政府的算盘,2023年政变上台,他们位子还没坐稳,急需在新旧势力的牌局里立威。 最快的办法就是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学着历史上刚果、津巴布韦的样子,先把法国、美国等西方势力请出去,以此塑造强硬形象,凝聚人心。 可是口号喊得再响,也填不饱空空如也的国库,巨大的财政压力下,军政府急需用钱,更需要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国内矛盾。 于是深度参与尼日尔经济命脉的中国企业,就成了那个最合适的目标。撕毁旧协议,从中国人手里夺回更多石油利润,这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豪赌,赌赢了就能缓解执政压力,赌输了他们似乎没想过。 而点燃这场豪赌的,是一笔被刻意歪曲的债务。军政府先是以“工资不公”、“培训不足”为由,高调驱逐了中方油田高管。 紧接着“没收46亿美元资产”、“罚款800亿美元”之类的惊人消息满天飞,然而掀开这些民族主义的激昂口号,底下埋着的,其实是一笔赖不掉的账。 真相是尼日尔国家石油公司早年为应急,向合作伙伴中石油借了四亿美元,并承诺用未来的石油收入偿还。但这笔钱至今连本带利还欠着4.1亿美元。 所谓的“不公”,不过是军政府为了赖掉这笔巨额债务找的借口,一场想把债主抹黑成“压迫者”的舆论战罢了。 这场对峙,跟二十多年前双方合作的序曲比起来充满了讽刺,时间拨回2000年,尼日尔还是个被西方世界遗忘的角落,连一滴油都产不出来。 也正是那时刚刚开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头扎进了这片不毛之地。中石油的团队,硬是从沙漠深处的阿加德姆油田,一路把管道铺到南部的津德尔炼油厂,更手把手为这个国家带出了一整支现代石油工业队伍。 正是这二十年的埋头苦干,让尼日尔从一个纯石油进口国,奇迹般地变成了石油出口国,GDP也跟着水涨船高,这段从无到有的情分,本该是中非合作的样板,谁知竟成了今天翻脸的铺垫。 可惜这场由尼日尔军政府单方面挑起的博弈,注定没有赢家,后果已经很明显了,对尼日尔来说,这就是一出自导自演的“爱国”砸脚秀。 中国人一走,高度依赖中国技术的炼油厂立刻停摆,国家经济命脉被自己人亲手掐断,飞涨的油价把负担结结实实地压在了普通人身上。 更要命的是,那条能让国家石油收入翻三倍、价值百亿的跨国输油管道项目也前途未卜。 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仅吓跑了所有潜在的国际投资者,连带着中国投资的酒店执照也被吊销,国家信誉一夜破产。 另一边这盆冷水也给远在东方的中国泼了个透心凉。项目停摆,人员被逐,多年的心血和投资面临巨大风险。 尼日尔事件,是中国海外投资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一次深刻教训。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在那些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文化背景迥异的地区,“闷头搞建设”的老路子,在风云变幻的政治面前是何其脆弱。 中国企业再出海,必须把政治风险评估提到最高级别。我们早已不是那个只懂干活的小白,面对不公懂得也必须拿起法律等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合作共赢当然还是主旋律,但它必须建立在尊重契约和相互信任的基石上。如今,尼日尔的经济悬于一线,国际声誉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