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遭遇纠纷医生孤立无援#[#医疗纠纷中医院做什么才不失职#]57岁临近退休的妇产科邵医生,经历长达7个月的网络暴力后,8月1日在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坠楼身亡。
邵医生离世后,“一个口碑好的医生为何也受困于医疗纠纷?医院为何没有早早保护一个好大夫?”这些问题在人们心中打下问号。
医生群体的困境,新型医闹,失灵的系统,背后的种种重新登上舆论风口。
我们在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中发现:由于整个解决医疗纠纷的系统倾向于将解决问题的责任压在医生个人身上,不少遭遇纠纷的医生感到疲惫,甚至孤立无援。正如此次邵医生所遭遇的。
“患者投诉”是相对最轻,也最常见的一种医患纠纷。局外人可能难以想象,“投诉必须回复”这一条小小的规则,给医生的压力却不小。
此次邵医生的事件,也让公众关注到作为医院的系统:医患冲突爆发后,为何作为系统的医院迟迟没有介入,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这是不是系统的失职?
当非理性的医疗纠纷出现,为了不让临床医生陷入如邵医生此次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作为医生背后的机构,医院能做些什么?
《健闻咨询》采访多家医院的临床医生或医务科人士了解到,按照《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要求,公立医院通常会设立医患纠纷办公室,帮助医生对投诉进行处理,并向患者说明进一步寻求帮助的途径。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表示,如果纠纷无法在医院层面解决,一般要通过医疗鉴定进行责任的认定,也就是由第三方来做技术判断。“例如,患者可以通过当地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委)进行调解,或者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如果市级、省级两级医疗鉴定都无法解决争议,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进行医疗损害赔偿鉴定。”
督促患者选择上述正当途径,而非以线下医闹、线上网络暴力等形式纠缠医生,是医院应当尽到的职责。(健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