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日本要气死了!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竟带着他们的机密技术,连夜组团投奔中国,他还

日本要气死了!日本顶尖科学家藤岛昭,竟带着他们的机密技术,连夜组团投奔中国,他还放出狠话:一定会帮中国登上科技这座高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1年8月,日本科学界被一则消息震得沸反盈天。 有位在科研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科学家,带着自己的23人核心团队,风风火火地收拾行囊,直奔中国上海而去。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在日本国内传开,街头巷尾都炸开了锅。 有人气得直跳脚,举着写有“藤岛昭叛国”的白纸板抗议;也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满脸惋惜地叹气,觉得是把自家培养的宝贝科学家推进了竞争对手的怀抱。 这位引发轩然大波的老头,就是藤岛昭。 在日本,他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有着“光催化之父”的美誉。 这么说吧,如果把他的科研成果比作魔法,那他就像个手握魔法棒的魔法师,能让阳光摇身一变成为“清洁工”。 想象一下,把他的技术应用到家里的瓷砖上,太阳一照,厨房里让人头疼的油污就能自动分解,以后厨房的墙壁即便几年不擦,也不会油腻腻的; 高速公路的护栏要是镀上这种材料,依靠光线就能把汽车尾气里的氮氧化物分解掉,这对减少雾霾可是大有益处;甚至在口罩里加一层光催化滤网,普通防护级别的口罩瞬间就能升级成医用标准。 藤岛昭能有这样的成就,得从1967年说起。 那时他还只是东京大学的助理教授,在一次看似平常的实验中,他有了一个意外发现:二氧化钛电极在光照下,竟然能够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这个发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光催化技术的大门,也让藤岛昭在科学界声名鹊起。 此后,他一头扎进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中,经过几十年的深耕细作,成为了该领域的奠基人。 他凭借这项技术,曾15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是日本科学界公认的顶尖科学家。 按常理来说,这样一位为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日本应该备受尊崇,科研之路也会顺风顺水,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2004年,日本推行了《国立大学法人法》,这一举措让大学从原本依赖国家支持的模式,一下子被推向了市场化,要求大学像企业一样自负盈亏。 这一转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科研经费大幅削减,足足减少了近四成。 对于像藤岛昭这样专注于光催化研究的科学家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因为光催化技术属于基础研究,研究周期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效益,自然就成了经费削减的重点对象。 到了2021年,藤岛昭在日本最后一次申请经费,依旧被无情驳回, 理由是“研究周期过长、不符合效益优先原则”。 这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深知在这样的科研环境下,自己的研究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 就在藤岛昭为科研经费和科研环境发愁的时候,中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上海理工大学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不仅提供了20亿日元(约1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还迅速行动起来,在短短3个月内就建起了亚洲最大的光催化实验室。 藤岛昭之前随口提过的“模拟南北极气候的反应箱”,也在半年后配备了齐全。这样高效且大力的支持,让藤岛昭看到了在中国继续开展科研工作的希望。 2021年,藤岛昭带着团队来到了上海理工大学。 刚到新实验室,他看着先进的仪器设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深知在这里,自己终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不用再为了经费和设备发愁。 藤岛昭的到来,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中国的科研领域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的团队在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22年,他的团队与江苏的一家企业展开合作,利用光催化技术治理太湖水污染。 曾经太湖湖面上总是漂浮着绿油油的水藻,水质堪忧,经过光催化技术的处理,湖水逐渐变得清澈起来,水藻明显减少。这一成果不仅改善了太湖的生态环境,也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秋天,藤岛昭的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论文,宣布研发出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将太阳能转化效率大幅提升20%。 这一成果在全球科学界引起了轰动,众多科学家纷纷对藤岛昭团队的研究表示赞赏和关注。 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对于解决全球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藤岛昭团队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25年夏天,上海理工大学又传来了好消息,学校宣布将为藤岛昭的实验室进行扩建,重点研究“光催化 + AI”技术。 这一举措将人工智能与光催化技术相结合,有望探索出更智能的环保与能源解决方案。 如今,藤岛昭的实验室里,总是坐满了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 其中有中国的博士生,也有特意从日本飞过来学习的学生。 有人说科学家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是“叛逃”,但藤岛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原因。 科学家就像种子,他们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 信息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