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区》网站最近曝光的模糊试飞照,再次让全球军事观察家坐不住了——中国第三款六代机还没捂热,第四款可能已经在路上。成飞的歼-36、沈飞的歼-50、再加上西工大主导的神秘舰载型号,中国六代机家族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美国呢?F-47项目深陷预算泥潭,发动机缩水、AI系统漏洞百出,甚至被自家议员嘲讽为“政治献金工程”。俄罗斯更惨,所谓的“将军”六代机至今还在PPT阶段,连苏-57的发动机都搞不定,只能靠莫斯科航展上的塑料模型撑场面。 欧洲的“暴风”项目倒是雄心勃勃,可惜去年唯一一架原型机摔了个稀巴烂,残骸里还翻出“Made in China”的零件,场面一度尴尬。日本和印度?一个还在纠结等离子隐身天线,另一个连五代机都没凑齐,六代机对他们来说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设定。反观中国,六代机研发已经进入“井喷期”——无垂尾设计、三发动力、AI指挥蜂群、高超音速导弹集成,每一项技术都踩在实战需求的痛点上,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在国会听证会上反复扯皮。 更讽刺的是,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最近公开承认,中国六代机的全向隐身技术已经领先一代,现有防空体系对其“完全失效”。五角大楼原本计划2030年服役的NGAD项目,现在连原型机都拿不出来,只能临时拼凑F-47应急,结果单机成本飙到3亿美元,比B-21轰炸机还贵。中国这边呢?成飞和沈飞“双线竞争”,量产成本压到1亿美元一架,技术迭代速度直接让美国军工复合体望尘莫及。 这场六代机竞赛,表面上是航空技术的比拼,骨子里却是产业链、战略定力和工程化能力的全面较量。美国困在军火商的利益博弈里,欧洲陷于跨国合作的低效泥潭,俄罗斯则被技术和资金双重卡脖子。而中国,靠着全产业链优势和精准的技术路线,硬生生把六代机从科幻概念变成了现实战力。未来西太平洋的天空属于谁?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