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华为这次被偷走 9 亿技术,说起来真是让人痛心。本来华为在芯片研发上投入了大量心

华为这次被偷走 9 亿技术,说起来真是让人痛心。本来华为在芯片研发上投入了大量心血,谁能想到,问题不是出在技术不够先进,也不是保密措施没做好,而是自家员工出了 “内鬼”。 这个带头的叫张琨,原来是华为海思的高管,手里掌握着 Wi-Fi 6芯片的核心技术。他在 2020 年底就开始拉拢老部下,先找了刘某,然后又拉上周某、顾某某等人,组成了一个核心团队。这些人在华为都是各个技术环节的骨干,从射频、SoC 到算法、封装,一个环节都没落下。张琨用高薪和股权做诱饵,短短时间就挖走了近百人,其中 20 多个是核心研发人员。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人很多都是 “脚踏两条船”。有的员工白天在华为上班,晚上偷偷去尊湃工作;还有的周末不休息,专门给尊湃干活。为了不被发现,他们甚至改了名字,比如周某化名胡某,顾某某化名杜某某,王某某化名王某扬。这些人离职前,大量访问非本职工作的文档,用手抄、拍照、截屏的方式把芯片电路图、版图、参数都偷出来,当作 “投名状” 交给尊湃。有个叫何某某的,费尽心机绕过华为的安全系统,把技术信息转发到公司外面。还有在职员工屠某某、赵某某,直接和尊湃的人勾结,帮忙窃取信息。 尊湃成立后,靠着这些偷来的技术,很快就做出了芯片。他们甚至还伪造了刘某离职的假象,掩盖窃取行为。2022 年 11 月,尊湃先做出第一版芯片,然后修改成第二版,把第一版删掉,以为这样就能逃避法律责任。可他们没想到,华为早就察觉到了异常。华为的安全团队经过三年调查,发现尊湃的芯片技术和自家的高度相似,40 个技术点相似度超过 90%。最终,在 2023 年底,上海警方一举抓获了 14 名犯罪嫌疑人,查扣了 7 台服务器,里面全是侵权技术。 2025 年 7 月,法院做出判决,张琨被判 6 年,罚金 300 万,其他 13 人也分别获刑,总罚金 1350 万。尊湃被解散,9965 万资产被冻结,所有侵权技术都被销毁。华为这一仗虽然赢了,但损失惨重。光研发投入就花了 9 亿,而且因为技术泄露,在 Wi-Fi 7 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也没了,每年可能少赚 1 到 2 亿美元的专利费。 再说说小米的角色。尊湃成立后,拿到了多轮融资,其中小米通过子公司瀚星创投投资了 9.82%。虽然小米说自己只是财务投资,不参与管理,但尊湃在融资时,把 “原华为海思核心团队” 当作卖点,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案发后,小米股价下跌 2.7%,资本市场也开始重新审视投资项目的技术来源。 这个案子给整个科技行业敲响了警钟。华为的保密措施其实已经很严格了,有权限分级、行为监控、文档水印,但再严密的系统也防不住内部的 “家贼”。张琨利用自己在华为的威望和人脉,精心策划了这场团伙作案,每个人只偷自己权限内的一点东西,就像拼拼图一样,躲过了所有检测。这也提醒企业,不能只依赖技术手段,还得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对资本来说,这个案子也是个教训。尊湃成立才一年就拿到 3 亿融资,投资方难道真的看不出技术来源有问题?一个刚成立的公司,怎么可能几个月就做出高性能芯片?但为了 “国产替代” 的口号,很多资本选择视而不见。小米虽然在法律上没问题,但这种盲目投资,客观上助长了窃密行为。 从法律层面看,这个案子创下了多项纪录。个人最高刑期 6 年,总罚金 1350 万,公司解散加技术销毁,这些都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严格。国家还修订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把侵权赔偿最高提到五倍。华为的胜诉,不仅是为自己讨回公道,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华为这次的遭遇,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 “技术抢劫”。张琨和他的团伙利用华为的信任,把公司的核心技术一点一点偷走,再通过资本包装成 “创新企业”。好在华为没有忍气吞声,而是拿起法律武器,最终让违法者付出了沉重代价。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技术创新没有捷径,任何试图走歪路的人,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同时,企业也得反思,如何在激励员工创新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核心资产。资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该多一份社会责任,别让投机取巧的人钻了空子。这场技术保卫战,不仅是华为的胜利,也是中国科技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