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毛主席正在听中印战争的战报,谁料,突然听到印度派出“杰特联队”,随即,毛主席大喊一声:“百年国耻”,第二天下令杰克连队必须全歼! 杰特联队,不是什么新名字,它的前身早在十九世纪就出现在中国人的噩梦里,那时候它还叫“杰特团”,是英属印度军队里最为忠诚的一支殖民部队。 火烧圆明园的队伍里,它有份。太平天国内战时期,它也上场镇压过。 后来,1904年那次英国悍然侵入西藏,这支部队又出现了,当它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印战争的战报中,中国人心里那根老弦瞬间绷紧了。 毛主席的愤怒不是一时情绪爆发,而是积压太久的国耻记忆集中爆发,他不是只在看一份军事简报,而是在目睹历史再次刺痛现实。 他喊出的“百年国耻”,既是对过去的痛斥,也是对现在的警醒,对他来说,这不再是普通的边境摩擦,而是殖民残影对新中国尊严的再次挑衅,一个被殖民统治过的国家,最怕的不是敌人来犯,而是旧仇未清。 杰特联队此时出现在战场,不是偶然,更像是一种挑衅的象征,这支部队的存在,本身就带着浓烈的殖民味道,它让人不由得回想起中国人在圆明园废墟里流泪的那个年代。 于是,毛主席下令:必须全歼,一个不留,这不是军事命令,而是对近代史最直接的回应,也是新中国首次用战争回应曾经的屈辱,回应那些看不起中国的人。 仇恨点燃战火,可真正把命扔上去的,是那些身处雪域高原的士兵,他们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制定作战计划的将领,而是穿着单衣趟冰河、在雪窝里熬一整夜的战士。 那年,他们从日喀则出发,往海拔六千多米的前线赶去,一行人,每人背着几十斤重的干粮、弹药和工具,在没有桥的冰河里徒步过水。 水刺骨冷,三分钟就能把腿冻得失去知觉,有人在水中央大喊“这就是为人民服务”,那声音一直在连队里回荡。 为了轻装冲锋,他们脱掉了棉衣,穿着单薄衣物,在夜里趟行,战斗结束那天,他们困在半山腰,四周是膝盖深的积雪,敌人残兵还在远处守着。 喊“救命”是找死,只能自己挣扎着不睡着,人是怎么撑过那一夜的?没人说得清,只知道有人用身体蹭出站立的空间,互相踢打,不让彼此冻晕,棉帽一会戴头上一会捂脚上,没人敢眨眼。 但这只是前奏,等到第二战役开始,贝利小道成了他们的炼狱,这条根本不是给军队走的山路,要穿过去,靠的不只是脚。 一路上,山路陡得像墙,有时得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肩往上爬,火箭弹、60炮弹,全都人背。 马摔下去了,战士就一件一件地往山上拉,那七天五夜,他们没吃过一口热饭,没喝过一口热水,有战士边走边抓雪润喉,累到站着就睡,一翻身却走反了方向。 这场仗苦到极致,但就是这样,他们提前50分钟赶到战场,完成了穿插包围,这不是单纯的服从命令,这是用命在兑现一场民族复仇,这仗是打出来的,也是咬牙忍出来的。 杰特联队的名字一出,整个西线指挥部就知道,这仗不能按常规打法来了,上级专门发来命令,明确指出,这支部队不是普通目标,而是历史账本上的那一笔,必须翻到底、清到底。 于是,新疆军区接过任务,不只是在执行军事命令,更像是在执行一场带着情绪的国家行动。 这场围歼战布置得非常细,正面火力小心牵制,特种侦察班引诱敌军向预定方向移动,两翼部队则悄悄穿插,从山脊往下封锁退路。 整个战场像一张越拉越紧的网,把杰特联队收在其中,印军一开始还自信满满,没想到陷入合围圈时连呼救的信号都发不出去,战斗打得极猛,几乎是白刃见红,到了最后,残部或投降或被歼,逃回印控区的不到十人。 这仗一结束,杰特联队这个番号直接从印度军史上消失,不是被合并,不是被缩编,是被“抹掉”,对印度来说,这不是一场失败,而是一次沉重的羞辱。 从此之后,杰特联队成了印度军方讳莫如深的话题,而对中国,这却是一场“百年清算”,一场把耻辱变成胜利的硬仗。 有人可能会问,歼灭一支部队有什么了不起?可问题就在于它不是一支普通部队,它背后拖着的是中国人的近代血泪。 而我们这一次,不是回避,不是让步,而是正面出手、正面解决。 枪声停了,但这仗远没完,战场上胜利的是中国军队,可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的却是话语权,原本一边倒支持印度的国际舆论,在短时间内开始反转。 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突然发现,这个一直被当作“危险分子”的中国,其实是真正敢于抗争、不依附、不退缩的新兴力量。 印度这边就没那么好过了,尼赫鲁原本是第三世界的精神领袖,这一战打得他灰头土脸,国内反对声浪不断,军方高层一夜换人。 而中国主动停火,干净利落地撤军,丝毫没有贪图印方寸土,这种姿态,打了印度一记响亮的耳光。 杰特联队被全歼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不只是报仇的快感,更唤醒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觉,人们突然意识到,那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