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北京,画室里的阳光斜斜地落在画布上,青年画家刘春华正专注地挥舞着画笔。他面前的布面油画已初见雏形——画面中央,毛泽东同志身着长衫,手持油纸伞,正行走在前往安源的山路上。 三年前,刘春华第一次听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故事,1921年毛泽东同志深入安源矿区,与矿工们促膝长谈,油灯下的身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1922年那场震撼全国的大罢工,更是让他感受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的磅礴力量。从那时起,他便决心用画笔记录下这段历史。 整整半年,刘春华往返于图书馆和画室之间,翻阅了大量史料,反复修改草图。他特意将背景设为乌云密布的天空,既呼应着当时社会的沉沉暮色,又反衬出毛泽东同志坚定的目光。长衫的褶皱、油纸伞的弧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只为还原那个风雨兼程的身影。 画作完成后,《毛主席去安源》迅速传遍全国。印刷厂的机器日夜轰鸣,一张又一张彩色印刷画从这里走向工厂、农村、学校。到后来,这幅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到9亿多张,不含转载,成为了“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 多年后,当人们在博物馆再次驻足于这幅原作前,依然能从那抹行走在山路上的身影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力量。而刘春华当年在画室里倾注的心血,早已随着那些流传四方的印刷画,融入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刘春华于1944年10月出生,原名刘成华 ,黑龙江泰来人。他擅长油画与中国画,1959年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63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他曾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等职位。除了《毛主席去安源》,他的作品还有油画《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中国画《春必将至》等,其中《春必将至》获北京市优秀作品奖,其作品还入选过中国画坛百杰展,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被收藏,出版有《刘春华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