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以下微博话题的智搜结果生成
外卖平台在经历“烧钱大战”后是否会涨价,需结合行业现状、平台策略及市场规律综合分析。以下是核心结论及依据:
涨价是大概率事件,但形式可能多样化
成本转嫁的必然性
商家承压严重:当前补贴成本主要由商家承担(约占订单金额60%-70%)。例如:
湖北茶饮店一单19.4元外卖,扣除平台佣金、补贴分摊后仅入账5.05元,几乎与成本持平。
粤菜馆6月外卖订单4158单,营业额16.2万元,但扣除成本后亏损1万元。
平台无法长期亏损:三大平台二季度烧钱超250亿元(高盛数据),美团、阿里、京东预计未来一年共亏损920亿元。资本最终需收回成本,涨价或变相提费成为必然选择。
变相涨价已现端倪
包装费与起送价上涨:用户反馈部分商家悄然提高打包费(如从1元涨至3-5元),或设置更高起送价(如30元以上)。
分量缩水与隐形加价:为对冲成本,部分商家减少食材分量(如盖饭减量20%-30%)或提高单品定价,导致实际单价上升。
历史规律验证
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行业的“烧钱大战”结束后均出现显著涨价。例如:
网约车补贴停止后,价格普遍上涨30%-50%。
共享单车从免费骑行涨至1.5元/30分钟。
⚖涨价的制约因素与平衡策略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升高
补贴已培养用户“低价依赖”,如“超10块的饭不点,超5块的奶茶不喝”成为普遍心态。若涨价过快,可能导致订单量骤降。
平台竞争格局未稳
京东入场后,饿了么单量反超美团,淘宝闪购依靠阿里生态争夺市场,三足鼎立局面尚未固化。平台可能通过“温和回调+服务升级”过渡,而非直接大幅涨价。
监管压力与行业倡议
市场监管总局多次约谈平台,要求停止“内卷式补贴。
10余省市餐饮协会联合呼吁平台取消低于成本的补贴,转向价值竞争。
未来趋势预测
短期(1-3个月)
补贴逐步收缩,但不会完全停止,转为定向优惠(如会员专享券)。
起送价、打包费继续温和上涨,部分高频商品(如咖啡、快餐)单价上调5%-10%。
中长期(6个月以上)
涨价成为主流:若市场份额趋稳,平台将通过佣金调整、算法定价实现整体提价。参考高盛预测,客单价可能回升至补贴前水平并额外上浮15%-20%。
服务费分层:推出“准时达”“优先配送”等付费服务,变相提高收益。
用户建议:理性看待“薅羊毛”
短期可继续享受补贴:平台需维持用户粘性,大额券发放仍将持续。
长期做好涨价准备:参考历史经验,资本终将寻求回报。建议关注平台服务体验(如配送时效、食品安全)而非单纯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