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赞]93岁高龄的王心刚,如今在中国住进了一家普通养老院,每月开销不过680

[中国赞]93岁高龄的王心刚,如今在中国住进了一家普通养老院,每月开销不过6800元,没雇专人照顾,也没有豪华排场,过得非常朴素。   (信源:百度百科——王新刚)   在北京一家普通的养老院里,一位93岁的老人开始了新的一天。他自己打理日常,每月6800元的费用覆盖了食宿和基础照料,没请一对一的护工。   清晨,院子里的工作人员总能看见他,手里攥着个旧收音机,伴着老歌在园子里溜达,见谁都笑眯眯地打招呼。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和蔼的老爷子,就是半个世纪前在银幕上定义了“硬汉”二字的王心刚?   这种反差太大,叫人心里直犯嘀咕:那个眼神凌厉、身板挺得像松树一样的铁血军人,晚年怎么会活得如此质朴,甚至有些平淡?这是英雄迟暮的无奈,还是看透了一切之后的主动选择?想解开这个疙瘩,就得看看他一生里那些看似矛盾,实则无比统一的选择。   第一个矛盾,是他戏里的“狠”和戏外的“韧”。   为了艺术,王心刚对自己近乎残酷。1956年,24岁的他要演《寂静的山林》里的特务,为抓住阴鸷劲儿,把自己关起来对着镜子“折磨”一周,每天只睡4小时,将藏在暗处的狠熬进眼神。   而后也是为了演好每一个角色他在出演之前都会对角色进行一个深刻的刻画。力争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的像活的一样。而这是他对自己也是对观众最大的敬仰。   专业上的狠劲儿,到了生活中化为绵长的韧劲儿。1972年,他妻子因家人离世受巨大精神打击,生活无法自理。王心刚推掉所有片约回家,这一照顾就是51年。   他成了妻子的守护神,对待妻子从来都没有不耐烦,反而是认真的交代妻子各种事情。就算发病了也是将她当做孩子一样的哄。也有人劝他找个保姆,可他却说妻子怕生。   几十年间,他只破例接过两部戏,还是剧组体谅,把设备搬到他家附近拍的。戏里的“狠”和生活里的“韧”,内核一样,都是不打折扣、毫无保留的投入。   接着是第二个矛盾:他名气的“高”和物欲的“低”。   作为那个年代的“顶流”,王心刚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符号。面对名利,他表现出惊人的疏离。上世纪90年代,有商家拿50万请他拍保健品广告,他一下就拒绝了,理由是“没吃过这东西,不能瞎说”。   他用近乎“洁癖”的原则,守住了名字的分量,对物欲的“低”要求,成就了声名的“高纯度”。    人生到了晚年,他又遇上第三个矛盾:远方的“洋”房和故土的“亲”情。   1987年,他曾随儿子去美国定居,住在一栋带小花园的房子里。可是他也不爱出门,就喜欢在那个小院子里中他带去的青菜。   这番田园生活,是很多人向往的安逸。可到了2015年,83岁的他却做了一个让儿女不解的决定——非要回国。他的理由带着一股子乡愁:“院子里的菜长得再好,也不如老家的槐树亲。”   回国后,他没住儿女安排的大房子,反而在老城区找了个小院子住下,直到去年腿脚不方便,才搬进了养老院。物质上再安逸的“洋”生活,终究比不过精神上那份归属感。他的根,还是在这片土地上。   这么一看,那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都有了同一个答案:王心刚这辈子,就认一个“真”字。   他对艺术较真,所以不惜为角色“自残”。他对家庭责任较真,所以能为妻子守候半个世纪。他对个人名誉较真,所以能把金钱名利看作浮云。他对内心归属较真,所以最终选择叶落归根。   这种“较真”的风骨贯穿于他对儿子的教育。他从小教育儿子“书里的道理比钱实在”;儿子与同学打架,他没责骂,而是带其去战争片场,指着道具枪称“枪口应对着敌人,而非自己人”;儿子创业失败赔钱,他拿出8万积蓄,只说“跌倒就爬起来,别让人戳脊梁骨”。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一个拿财富、地位和曝光度当尺子衡量成功的时代,像王心刚这样,把普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内在风骨看得比天还重的活法,究竟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固执”,还是一种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最稀缺的“清醒”?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