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桂林山水间的铁血忠魂:从三将军墓看一段未被遗忘的抗战记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

桂林山水间的铁血忠魂:从三将军墓看一段未被遗忘的抗战记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5年4月5日清晨,桂林普陀山的晨雾还没散透,博望坪的松柏树下已经摆了几束新鲜的白菊。 76岁的吕明志蹲在墓前,用漓江水慢慢浇着碑座——这是他外公吕旃蒙生前最爱喝的水。 吕旃蒙是湖南零陵人,打小读私塾,先生总夸他“笔杆子硬”。 可1926年他在县城亲眼看见军阀抓壮丁,十几岁的孩子被绳子捆着押上卡车,他攥着书包带在街角抖了半宿。 “读书能救国吗?”他跟父亲说,“我要去黄埔。” 第二年,19岁的吕旃蒙就背着铺盖卷进了黄埔军校,成了第五期学员。 查过黄埔军校的老档案,吕旃蒙在校时成绩拔尖,战术推演课上总能想出新点子。 1939年昆仑关战役,他当第二预备师参谋长,带着人在五塘到八塘的峡谷里设伏。 那时候日军装备精良,坦克开得轰隆隆的,可吕旃蒙让人把山炮拆成零件,藏在树杈上。 等日军坦克进了峡谷,炮弹“轰”地砸下来,当场掀翻三辆坦克。 那场仗打了七天七夜,中国军队击毙了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吕旃蒙的指挥日志上记着:“炮位每三小时轮换一次,士兵轮流啃压缩饼干。” 战后他累得睡了三天,战友说他“眼睛红得像兔子”。 可谁能想到,五年后桂林城会变成那样。 1944年夏天,豫湘桂战役打响,日军铁了心要打通大陆交通线,11万大军压向广西。 桂林城里的梧桐叶簌簌往下掉,吕旃蒙正陪新婚妻子在柳州老家逛庙会。 那天他接了个电话,脸色“刷”地变了——第四战区要调他去大后方,可他却找到司令长官张发奎:“让我去桂林吧,我跟这城有缘分。” 桂林城的防御工事是吕旃蒙带着人画的,七星岩、象鼻山、独秀峰,每座山头都标得清清楚楚。 131师391团的士兵记得,参谋长搬着地图蹲在阵地上,用树枝戳着说:“这里能挖暗道,那里堆沙袋,鬼子要是摸上来,就用石头砸。” 有个小战士问他:“参谋长,咱能守住吗?”他拍了拍战士的肩膀:“能,只要咱们人在,桂林就在。” 可后来鬼子实在太多了,毒气弹、燃烧弹往七星岩里扔,洞里的温度烫得能烙饼。 391团的800多个弟兄,有扛步枪的,有抬担架的,还有重伤员,全挤在岩洞里。 最后时刻,他们用枪托砸敌人的刺刀,直到岩洞里再没动静。 现在洞口立着块碑,刻着“八百壮士殉国处”。 战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吕旃蒙与另外两位在桂林保卫战中殉国的将领安葬于桂林市普陀山博望坪,合称“三将军墓”,以纪念他们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这些年,三将军墓的变化可大了。 2020年政府拨款修缮,墓道铺了青石板,还装了AR导览,年轻人拿手机一扫,就能看见当年的战斗场景。 山脚下的漓江水流淌着,带着千年的故事奔向远方。 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名字,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故事,从来都没走远——它们变成了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变成了每个中国人心里最柔软也最坚硬的地方。 信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