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网友在网上吐槽,说自己用三个不同的账号买同一趟航班同一舱位机票,结果价格差得离谱,最多的差了近千元。他无奈地说:“这大数据杀熟的套路,咋又让我赶上了?” 平台倒是回应了,说可能是代理商那边标错了价格,或者有些账号刚好领了大额优惠券。 可这话听着咋这么耳熟?这些年类似的“系统错误”“巧合优惠”解释,我们听了多少回了? 其实大数据杀熟哪是啥新鲜事儿?早几年前就有媒体曝光,在线旅游平台会偷偷给老用户标更高价; 2021年复旦大学有个教授带学生实测,发现手机越贵打车费可能越贵; 2023年北京消协做过调查,八成多的受访者都说自己遇到过类似情况。 2024年《法治日报》还专门发文说,这事儿早成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老毛病”。 更让人犯愁的是,去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说了,要把“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这些新型不正当竞争当重点来打,可为啥到现在还是屡禁不止? 要弄明白为啥管不住,得先知道平台咋“看人下菜碟”的。 说白了,就是平台偷偷摸摸分析你的数据,给你量身定做价格。 举个最直白的例子——老用户反而比新用户贵。 平台觉得老用户用惯了,对价格没那么敏感,下单更痛快,所以可能悄悄给你涨点价。 前年有消费者发现,在某电商平台上,VIP会员买同一件商品,价格居然比普通用户还高,这事儿闹得挺大。 还有设备不同的情况,有人实测过,用iPhone搜酒店,价格可能比安卓手机高。 去年英国一个消费者组织测试发现,旅游网站上用苹果设备搜酒店,价格平均比安卓高10%—20%。你说气人不? 更绝的是“浏览记录杀熟”,你要是在平台上反复搜某趟航班,算法可能就觉得你急着买,故意把价格往上抬。 去年有消费者说,自己在某OTA平台反复查某条航线,价格从1200块涨到了1500块,这不就是“越看越贵”吗? 优惠券也是个“坑”,新用户一注册,可能直接送个大额券,老用户再怎么攒积分,领的券要么少要么没。 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新用户专享价”比自己这个老用户的价,能便宜小一半。 那问题来了,为啥这些套路年年曝光,年年还存在? 一方面,平台有话说,他们总辩称价格差异是市场供需或者代理商操作的问题,很难直接证明是“故意杀熟”。 另一方面,咱们消费者取证难啊。 你想啊,谁会没事儿拿多个账号同时比价? 就算发现了价差,平台稍微调整下算法,证据可能就没了。 更关键的是,就算查实了,现在的处罚力度对这些大平台来说,可能还没挠痒痒。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希望。这些年监管一直在想办法。 2019年《电子商务法》就规定,平台不能偷偷根据用户特征搞差别定价,得给用户选择“不看个人特征”的选项; 2021年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令禁止用算法搞不合理差别待遇;去年最高人民法院还把大数据杀熟列为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找平台赔钱。 去年6月浙江消保委还专门测了几个OTA平台,果然发现有的平台新老用户价格不一样,当场就约谈了企业。 这说明监管不是不管,是这事儿确实复杂,得慢慢来。 那咱们普通人该咋防着被“割韭菜”?其实办法不少,关键是得“多长个心眼”。 买东西别只盯着一个账号。用家人的手机号再注册个新号,或者换个手机(安卓和苹果换着用)同时查价格,对比一下就知道有没有猫腻。 浏览商品前,记得清空缓存或者开无痕模式。 有些平台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调价格,清完缓存相当于“重新做人”,算法得重新认识你。 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买机票、订酒店别只看一个大平台,携程、飞猪、美团多换几家比比,说不定就能找到更便宜的。 实在拿不准,直接去官网或者官方APP看看。 有时候航空公司、酒店自己的平台,价格更透明,优惠活动也实在。 真要是不小心被“杀熟”了,别忍着。 把不同账号的价格截图存好,订单记录也留着,直接打12315投诉,或者找消协帮忙。 现在维权渠道这么多,咱不能让平台觉得咱们好欺负。 其实大数据本身没好坏,关键看咋用。 要是用它来给咱们推荐真正需要的东西,提升生活便利,那是好事儿;可要是用来“算计”消费者,那就不地道了。 去年开始,有些平台已经在试水“价格透明化”,比如显示历史价格走势,或者让用户自己选“公平定价”模式。 虽然离彻底解决问题还有距离,但这是个好开头。 咱们消费者也得支棱起来,每次比价、每次投诉,都是在给市场敲警钟。 技术是中性的,能不能让它更好地服务咱们,还得靠监管、平台和咱们一起努力。 说到底,谁不想花钱花得明明白白? 大数据杀熟不该是数字时代的“潜规则”,而该是技术向善的“试金石”。 只要咱们不妥协、多较真,总能等到那一天——打开手机买东西,不用再提心吊胆,只看商品好不好,不用猜价格公不公平。 信源:工人日报、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