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找外国银行借钱专挑利息高的,这是因为利息越高,银行背后的列强

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找外国银行借钱专挑利息高的,这是因为利息越高,银行背后的列强就不希望你失败,失败了这借出去的款就收不回来就成坏账了。 左宗棠当年出征西北,收复新疆,是一件听起来热血沸腾、实际上千头万绪的事。大家都记得他挥军西进、力挽狂澜,但有个关键问题,往往被忽略——他的钱从哪儿来?打仗哪儿能不烧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不是句空话。可那时候的清政府,早已是财政干瘪、国库见底,拨给左宗棠出征的启动资金,总共就两百万两白银。这么点银子,连筹建军队都不够,更别提长途调兵、后勤补给了。 换个人在那位置上,多半要不就推脱、不就敷衍。可左宗棠咬牙接下这摊子事,说干就干。他没靠中央财政,干脆转头去找外国银行借钱。最让人疑惑的是,他借钱时偏挑利息高的下手。不是选低息稳妥的,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越贵他越借,汇丰银行就是其一。这听上去像是脑子进水,但实则背后算盘打得精细得很。 他知道打仗不能等,等银行审来批去,仗早输了。利息高的银行,放款快,额度也高。用一句俗话说,那是拿钱办急事。左宗棠的军队不是慢慢拉出去站个台面,他要的是几个月之内重整旗鼓,一鼓作气平定西陲。在这个前提下,利息再高他也认,打胜仗最重要。 可事情也不只是这么简单。左宗棠借高利贷款,实际是个多层棋局。他深知一件事,钱从哪儿来,就和谁捆绑在一起。他选汇丰这样以英国人为后盾的银行,是有意为之。他让这些外国银行在清军身上下注。你贷得越多,赌注越大,你就越希望我赢。一旦左宗棠败了,这笔钱成了烂账,银行收不回来,英国人也跟着吃亏。这样一来,那些原本态度暧昧的列强反倒有动力来帮一把,不是出兵出人,而是提供军火、封锁援敌的通道、乃至舆论场上的偏向。 英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原先他们暗中支持新疆的叛军阿古柏,不少武器就是英式的。可左宗棠把汇丰银行扯进来之后,英国人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再力挺阿古柏,转而给左宗棠通融武器。兵马还是清军,但装备和后勤,有了西式的影子。就连左宗棠指挥的部队,打法也比一般清军更像是一支“半洋化”的新军。这种变化,不光在战场上能看出,在战前的金融布局上,也早已埋下了伏笔。 而左宗棠之所以敢这样大手笔借款,还因为他有一个在后面协调转圜的老搭档——胡雪岩。这位红顶商人不是单纯替左宗棠跑腿办事,他自己也押上了巨大的利益。每一笔借贷背后,胡雪岩都要出面担保、斡旋,有时候甚至要从自己的网络中拿出流动资金去补缺。对他来说,左宗棠赢,自己才能赚;左宗棠败,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身家性命。所以他们两人是绑在一条船上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笔钱的利息高,是事实。可左宗棠看中的,正是这份“贵”。贵就有压力,有压力就有人动起来。当他宣布向外借款,还要地方轮流担保和摊还时,各地督抚都坐不住了。谁也不想因为自己那一省没出够银子,结果被账本点了名。更不想让“利滚利”的高息最后摊到自家头上,落个乌纱不保。这种强制推动,反倒激活了原本冷漠的各地财政系统,让一盘散沙似的各省,短时间内扭成一股绳。 左宗棠把借款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是当成单纯的经济问题去看的。他是用金融杠杆,在调动政治资源;用债务关系,在施加战略压力。他让英国人害怕清廷失败,让清廷内部不敢袖手旁观。这种一借多赢的设计,把钱变成了武器,也把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跟世界上最精明的资本家捆在了一起。 再往后看,他那场收复新疆的战事之所以能赢,并不只是因为他指挥得好、士兵能打,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敌人失去了支援、而我方则得到了资源倾斜。英国人一撤手,阿古柏就像断了粮的军队,很快就撑不下去了。西方新式武器这一块,左宗棠也不是一点没沾光。这些表面看是“巧合”,其实全靠他早早布下的局。 战争结束后,有人质疑他借了那么多钱,留下的债务怎么还。他只回了一句,大意是:疆土在,百姓活着,债终有法还。要是疆土没了,账都不用还了,人也交代了。他看的不是一笔账一年能清多少利息,而是看十年、五十年后,这笔账换来了什么。事实也证明,他赌对了。他不光赢了战,还赢得了时间,为清朝多续了一段边疆安稳的日子。 当时他从外国银行一共借了两笔,一笔以自己的名义,一笔挂在朝廷账上,前前后后加起来接近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再加上地方的筹措,全国东拼西凑,最后总共凑出来的军费是五千多万两。这笔钱不只是银子,更是信任,是责任,是左宗棠强行从一个崩坏的制度缝隙里挖出来的希望。 他当时没有什么完整的财政系统支持,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债市场。但他用一种“古法加心计”的方式,生生撬动了大半个清帝国的资源。用兵不等于杀敌,调度资源、拉拢外援、稳住后方,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将要考虑的事。 左宗棠专挑高利银行借钱,不是昏招,而是一记巧棋。他借的是钱,收买的是信心,制造的是牵连。他要的不是一时省利息,而是要让别人没法看他输。钱是一回事,钱背后的人心,才是真正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