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其研究成果被诺奖得主认可,在明知李景均无法得到签证的情况下,诺奖得主穆勒选择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在1950年的那个特殊年代,一位中国遗传学家面临学术困境,远走香港,却因签证难题滞留无门。这时,一位素未谋面的诺贝尔奖得主站了出来,亲自求情美国国务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情谊和时代考验? 李景均是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1912年生在天津,早年就聪明过人,1932年考进金陵大学农学院,学农艺,还钻研遗传学那些事儿。1936年毕业后,他没闲着,直接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1940年拿下博士。话说那时候抗日战争正打得火热,他1941年就带着老婆回国了,先在广西农学院和金陵大学教书。1946年,他去北大当农艺系主任,还兼农业试验场场长,编了《群体遗传学导论》这样的书,在国际上挺有影响,很多外国学者都引用。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教育调整,北京农业大学1950年组建,李景均继续在那儿教书。但当时遗传学领域有争论,他的孟德尔-摩根理论观点受到质疑,一些人把科学问题扯到政治上,让他压力山大。1950年3月,他借着母亲生病的名义,请假离开北京,去了香港。那时候国内环境复杂,他觉得没法安心搞研究了。 到了香港,李景均一家没身份证明,签证办不下来,去不了美国或其他地方。他写信给美国朋友,讲了中国遗传学的情况,这信后来登在《遗传学杂志》上,标题叫“遗传学在中国死亡”。这事儿传开,美国遗传学家赫尔曼·约瑟夫·穆勒注意到了。穆勒是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虽没见过李景均,但看过他的书,觉得这是个难得的人才,必须帮一把。 穆勒知道李景均签证难办,就直接给美国国务院写信,介绍李的学术成就,说这样的人需要合适环境发展。他还拉上其他学者,如托马斯·培伦,一起通信施压。1951年3月,穆勒从印度开会回来,特意在香港停留,会见李景均和美国领馆官员,讨论签证事儿。穆勒还提交经济担保书,确保李一家生活没问题。经过努力,1951年5月,李景均一家终于拿到签证,离开香港去了美国。 在美国,李景均很快就站稳脚跟,1951年进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当生物统计学教授,一直干到1982年退休。他出了好多书,比如《人类遗传学》,在人口遗传学上贡献大,还当过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会长,1998年拿了杰出教育奖。他的工作帮全球遗传学进步了不少,也让中国人脸上有光。 国内对这事儿高度重视,彻查北京农业大学领导,事件主导者乐天宇被撤职调离。这也推动了学术环境优化。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遗传学后来稳步发展,涌现出更多人才,为农业科技服务。李景均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需要宽松氛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