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21日,新中国开国中将,海军副司令员的陶勇,被人发现死在一口井中,案件发生以后,陶勇身边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并一致要求一定要将此事彻查清楚。 1967年1月21日,上海的冬日寒风凛冽,一场震惊军界的悲剧悄然发生。海军副司令员、开国中将陶勇被发现倒在一口浅井中,生命戛然而止。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戎马生涯中从未退缩,却在和平年代以如此离奇的方式离去。井水浅薄,衣衫未湿,疑点重重,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一悲剧?真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陶勇,1913年1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父,靠放牛为生。1929年,他加入革命队伍,1932年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他率部奋战,屡建奇功。解放战争期间,他指挥部队渡江作战,为解放华东立下汗马功劳。抗美援朝战场上,他组织后勤保障,支援前线。1952年,陶勇进入海军系统,担任东海舰队司令员,1955年获授中将军衔。他重视实战训练,推动海军现代化建设,多次指挥演习,确保舰队战斗力。他的妻子朱岚,出身书香门第,抗日期间投身革命,以笔墨宣传真理,为部队鼓舞士气。陶勇以耿直果敢著称,深受同志敬重。 1967年1月21日上午,上海东海舰队招待所内,陶勇在办公室接见两位军报记者。木桌上摆放着茶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文件上,他侃侃而谈,强调舰艇保养的重要性。会谈结束后,约12时,他走进食堂,拿起筷子夹了几口青菜和米饭,简单用餐后,步履稳健地走向招待所后楼的105房间。房间内,床铺整洁,桌上文件叠放有序,陶勇坐在藤椅上短暂休息。约13时,他走出房间,站在后院花园,寒风吹动他的军帽。他看到招待所所长经过,扬声喊道:“头发长了,找个理发员来。”所长点头,快步离去。不久,所长带着理发员周妙基返回,推开105房间的门,却发现空无一人。床单平整,椅背上搭着一件外套,两人绕着招待所搜寻,脚步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声响。来到后院花园,井边草木微微摇晃,所长低头一看,井中水面漂浮着一个身影,军帽浮在水旁。他惊呼:“有人落井了!”声音划破寂静,理发员手里的工具箱差点滑落。附近的工作人员闻声赶来,有人抓起绳索,有人搬来竹竿,众人合力将井中之人拉起。所长定睛一看,正是陶勇,但已无生命迹象。井水仅及胸口,外衣湿透,内里丝棉背心却保持干燥,口袋中的文件仅边缘浸湿。 抢救行动迅速展开,工作人员将陶勇抬回房间,医生赶到,尝试人工呼吸,但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消息传开,舰队上下震惊,同志们聚集在招待所,议论纷纷,要求彻查真相。陈毅元帅闻讯后,拍案而起,语气坚定地说:“就算砍了我的脑袋,我也不相信陶勇会自杀。”专案组立即成立,赶赴现场勘察,记录证人证言。调查显示,井深不足一米,难以致命,且陶勇落井时间短暂,衣物未完全浸湿。 专案组走访了当日与陶勇接触的人员,试图还原事件经过。调查显示,陶勇当天状态正常,言谈间无异常情绪。然而,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现场已被扰乱,关键证据缺失。最终,官方结论定为陶勇自行落井身亡。同年9月,朱岚因过度悲痛和身体原因去世,留下八个孩子,幸得战友许世友收留照料。1977年,中央军委为陶勇夫妇平反,恢复名誉,骨灰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