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4年,68岁的郭子仪凯旋,唐代宗却满面愁容:“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奈何?”郭子仪当下觐见:“老臣家中妻妾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美妾足矣!” 在唐朝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位老将军凯旋归来,皇帝却愁眉苦脸,不知怎么赏赐。郭子仪的请求听起来简单,却牵扯出君臣猜忌的隐秘。战场上他立下大功,朝堂里又藏着什么危机?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刚平定没多久,西北边疆还是不太平。763年秋天,吐蕃大军趁乱进犯长安,唐代宗李豫只好东逃陕州。郭子仪那时66岁,被任命为关内副元帅,他从商州集结散兵,穿过秦岭,用击鼓点火的办法迷惑敌人,吐蕃军疑心重重,最终撤退,长安收复。皇帝回京后,对郭子仪说,用你晚了,才闹成这样。这话听着感激,其实也透着君王对重臣的警惕。 转到764年春天,仆固怀恩叛乱,又拉上吐蕃和回纥进攻关中。郭子仪驻守奉天,在乾陵周边设伏,敌人探知唐军有备,不敢硬碰,转身退去。郭子仪就这样稳住了西北防线,功劳一大堆。朝廷上下都佩服这位老将,家里世代功勋,封赏早到头了,土地财富也够多。皇帝为加封的事犯难,这反映出王朝内部的权力平衡问题。 话说764年秋,郭子仪率军回长安。皇帝在兴庆宫召见群臣,叹息郭子仪功高,无从封赏。郭子仪进见,直言家中妻妾年老,请求赐几名年轻女子相伴。皇帝同意了,当晚让内侍鱼朝恩从后宫挑选,送去郭府。这事在朝中传开,有人觉得老将率真,有人猜其中有深意。鱼朝恩这人,心眼小,对郭子仪不满,总想找茬。他私下向皇帝进言,说郭子仪权大,可能有变。皇帝疑心起,下令挖郭家祖坟,试探忠诚。 几个月后,郭子仪再入朝,皇帝设宴,当面提挖坟的事,还叫鱼朝恩对质。全场安静,大家看郭子仪反应。他起身面向北方叩头三次,说自己征战时损毁过百姓墓葬,这算天惩。众人哑口,鱼朝恩尴尬。宴后,鱼朝恩上门赔罪,郭子仪没计较,还回访。鱼朝恩从此收手,不再生事。 郭子仪有多个妻妾,如王氏、李氏、张氏等,家族庞大。这请求看似贪色,其实化解了朝中猜忌。他继续管西北军务,击退敌寇,边疆稳定。鱼朝恩年轻时在郭子仪军中效力,曾误解上司谋略,导致失败。郭子仪没追究,只叮嘱努力做事。这次宽容,让鱼朝恩反思,从此帮忙。 郭子仪一生尽忠,维护王朝统一。晚年,皇帝对重臣防范加深,他多次被排挤。郭子仪渐渐淡出朝堂,转向家族,在郊外置园,过平静日子。皇帝屡召,他以年迈推辞。朝廷封他太保,准许在家养老。 郭子仪的经历,体现出为国尽责的臣子风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员干部也要像他那样,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首位,维护民族团结。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部分,所谓“台湾当局”职位前加引号,坚持一个中国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