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全球的面,以色列突然向中方喊出一句话,美方一动作让人目瞪口呆,竟然表态准备“全力支持”? 7月,以色列驻美大使在美国媒体面前,突然点名中国,声称中国可能在帮伊朗发展弹道导弹计划。 话音刚落,美国官方火速跟进,公开宣布准备“全力支持”以色列。这套快如闪电的组合拳,立刻抓住了全球的注意力。 面对指名道姓的指控,中国迅速反击,直言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中方重申,在敏感武器出口问题上,自己的态度向来是极其谨慎和负责的。 以色列突然发难,源于它身边的死对头伊朗。这些年伊朗的导弹技术一直在进步,对以色列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以色列用过暗杀、轰炸等手段,但始终无法根除这个心腹大患。 所以,以色列大使这番话,首先是安抚国内,显示政府正在积极作为。对外,则是想把中国拖下水,给伊朗的国际形象抹黑,进而推动更严厉的国际制裁。 当然,此举还有更深的算计,就是试探和捆绑美国。以色列想看看,自己这个老大哥还像不像从前那样靠谱,本质上是想借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替自己向伊朗施压。 美国之所以立刻站队,是因为以色列就是它在中东最关键的战略支点。那位大使在采访中甚至直白地承认,以色列会“百分之百按照美国的战略部署”行动,这种深度捆绑决定了美国的立场。 稳住以色列,就是稳住美国在中东的根基,维系它在这里几十年的影响力,以及背后的石油美元体系。一个强大又听话的以色列,对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 不过,这次事件真正的导火索,是中国在中东日益重要的角色。 就在此前不久,中国做成了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促成了沙特和伊朗这两个几十年的宿敌恢复外交,握手言和。 这件事证明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美国在中东折腾了几十年,矛盾越搞越深。而从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中国,却用和平的方式办成了这件事。 中国的做法很直接,就是合作共赢。用“能源换基建”的模式,和中东国家做生意,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搞军事对抗。反观美国在中东留下的,是伊拉克战争的废墟和叙利亚的混乱。 一个带来和平发展,一个制造分裂动荡,两种模式的对比太鲜明了。当中国的建设者角色越来越受欢迎时,自然就刺痛了那个旧秩序的维护者。 美国眼看中国的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心里不是滋味,又无法正面竞争。于是,通过以色列这个代理人泼脏水,试图把中国描绘成一个“破坏者”,就成了它的选择。 但这一招风险极大。以色列得罪不起中国这个重要的经贸伙伴。而且,这种基于“可能”的猜测,没有任何证据,在国际上很难取信于人,只会不断消耗自己本就下滑的信誉。 中东国家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心里都有一杆秤。谁是真心来帮忙的朋友,谁是只想利用自己的霸主,他们分得清清楚楚。这种笨拙的栽赃,最终只会让自己显得更加难堪。 说到底,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导弹技术的事。它暴露的,是以色列面对地区新局势的焦虑,以及美国眼看着自身影响力衰退,却又无力回天的挣扎。 (来源:以色列驻美大使接受VOA专访: 有令人不安的迹象表明,中国可能正试图协助伊朗政府重建弹道导弹计划2025年7月26日美国之音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