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八路军夜袭清丰县城 1945年夏天,冀鲁豫平原的麦子快熟了。那时候的麦田不是现在

八路军夜袭清丰县城 1945年夏天,冀鲁豫平原的麦子快熟了。那时候的麦田不是现在这种机械化采收,完全靠人力,一镰一把地割,一担一担地挑。可就在这个该收麦子的节骨眼上,日伪军回来了,还带着几千号人,带着麻袋、牛车,想来硬抢。 其实在1944年春天,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就已经发动过一次大的春季攻势。那一仗打得相当硬气,一周之内拔掉了敌人的50多个据点。守着清丰县城的那帮日伪军一看不妙,压根没敢抵抗,扔下枪就跑了,连夜逃到大名府喘气。 咱老百姓高兴啊,终于把鬼子赶走了。八路军、游击队、地方武装三路出击,趁热打铁,一夜之间就把清丰县城的城墙、碉堡给拆了。 1945年夏收前,日军一看麦子快熟了,眼睛又红了。他们凑了清丰、南乐、大名几个县的伪军,还有几十个日军顾问,一共五六千人,又把清丰县城给占了。这次他们学聪明了,拼命加固工事,四处拉人修城墙,搞防御,还吹牛说“光复清丰”,其实就是怕再被八路军一锅端。 他们抢老百姓的粮食、麻袋、大车,几乎就差把锅碗瓢盆也拿走了。这还得了?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来个夜袭,趁热打铁,把清丰彻底收回来,保住咱百姓的麦子。 作战部署非常周密,由七团为主力,再加上清丰、南乐、观城等几个县的县大队,还有炮连和特务连参与。5月28日晚上,部队秘密出发,第二天中午赶到了白草场。这地方不大,但临战会议就在这儿开了。主持人是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他当时也三十岁出头,人不高,但思路清晰,讲起仗来特别有章法。 会议结束,各部队迅速分头行动,到了晚上十点,已经包围了整个清丰县城。没打枪,没放炮,悄没声儿地就布好了口袋阵。 5月29日晚上十一点,战斗打响。主攻的是七团的一营和二营,还有地方武装配合。从东门和南门同时攻进去,打得快狠准,一举就突破了外围,突入城中。 这时候敌人还在睡觉,根本没想到八路军会来得这么快。几轮交火后,敌人开始溃散。可别以为他们马上就投降,他们还是想负隅顽抗,尤其是被日军顾问督战的那一部分,退进了城中的小围寨,想在那里死守。 这小围寨并不小,有六米高的围墙,四角都有炮楼,火力交叉,典型的日伪防御工事。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八路军调来了92步兵炮和迫击炮,主攻任务交给了五连。 五连的战士从东北角突击,炮火把炮楼轰了个洞,战士们趁机冲了进去。敌人不止一次反扑,三次试图夺回炮楼,都被打了下去。战士们把身子贴在墙上,把命顶在枪口下,就为了不让敌人再站起来。 小围寨一破,敌人就彻底慌了。他们不再指望防守,只想着逃命了。大约两三百名伪军在日军顾问的带领下往西北角突围,结果正撞上清丰县大队三中队的埋伏。枪声一响,根本就没几个人能跑得掉,除了当场击毙的,其他全投降了。 另一股三百多人从北门跑,也没跑出多远,到了韩桥一带,被卫河县大队给截了个正着。韩桥那边是个大堤,地形复杂,敌人一头扎进去就别想出来了。这一仗打得尤其漂亮,不光歼灭了敌人,还俘虏了十多个日军顾问。 还有一股伪军,想往南乐方向逃。跑到袁村,撞上了观城县大队的枪口。他们也算是最后一股有点儿“组织性”的敌人了,几次突围失败,被压进村子里。观城县大队一点不急,围村、控火、下口袋,最后这帮人连枪都扔了。 同时,在东边的永固集,顿丘和尚和县大队趁着主力打清丰县城,也一块出击,捅了日伪的老巢,把那儿的据点也拔了。 整个战斗持续了一夜,直到30日上午10点才结束。胜利是彻底的,敌人伤亡两千多人,俘虏伪军官几十名,打死打伤日军顾问30多人,还俘了不少。武器装备也缴获了不少:21挺机枪,1500多条步枪,还有两辆汽车和15匹战马。 战士们不会开车,俘虏的日军顾问又都被押走了,一时间谁也不知道怎么把车开回去。后来有人想了个法子,用牛拉着汽车走。 这场夜袭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冀鲁豫根据地抗战格局的一部分。当时根据地已经被敌人分割成若干小块,靠的就是这样的战斗,把这些小块重新连成片。 八路军不是正规大军,物资不多、装备简陋,可正是靠着这样的夜袭、这样的突击,一步步扩展地盘,稳住了民心,也保住了粮食。夏收季节是根据地的命脉,粮食要是让敌人抢走了,百姓得饿死,战士也没得吃,这仗不打,就是自断命根。 而敌人呢?从吹嘘“光复清丰”到最后被四头黄牛拉着俘获的战利品,短短几天,脸都没地儿搁。日军顾问也好,伪军也罢,他们从来就没明白一个道理:清丰不是靠枪杆子维持的,是靠老百姓护着的。 这场战斗后来虽然没有被大书特书,但在冀鲁豫的老百姓心里,清丰之战像一面旗。它告诉大家,敌人再强,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八路军还在,只要老百姓还跟着干,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