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湖州20年绿色发展之路,一座城的经济与生态双赢

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20年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湖州完成了一场精彩蝶变。

项飞摄

制定13项国家标准、12部地方性法规

“经过20年来的探索,湖州逐步探索构建了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说起这些,湖州市委改革办(市委生态文明办)常务副主任夏威眼神里透露着自豪,“累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30余项,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13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制定出台《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促进条例》等12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潘鸣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湖州PM2.5浓度改善幅度57.03%,空气优良率改善幅度56.51%;入太湖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2024年入太湖断面水质首次实现Ⅱ类水全覆盖,达历史最优。

“一面临太湖水、一面临田园村。”吴兴区委副书记、社工部部长、政法委书记袁晓亮和大家聊了聊太湖新溇港的蝶变故事,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灌溉系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今年7月,我们在溇港核心区引入首批4只麋鹿和5只黇鹿,组成了品类丰富、体验多元的物种生态圈,使溇港的生物多样性大为改观。”

48%的“减”与2071家的“加”

发布会上分享的两个数据让大家印象深刻:一个是“减”——湖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近20年间下降了约48%;一个是“加”,湖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58家增长至2024年的2071家。

如今的湖州,构建了“2+8”高能级平台体系,聚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长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姜华介绍,长兴蓄电池行业高峰时期企业达到175家,但大多“低小散”,两轮集中整治提升,企业数量减少到16家,但销售收入提高了14倍。

20年前“黑烟囱”林立的南浔,痛下决心“生态立区”,整治提升企业1.3万家,电梯、电机、电磁线、木地板“三电一板”块状经济实现了蜕变,近三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德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实现了科技创新鼎、天工鼎、大禹鼎等“六鼎大满贯”,并且是全国唯一一二三产均为国家级平台的县域。

成为全国发展最为均衡的地区之一

在新时代下,绿水青山如何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湖州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发布会上介绍,湖州探索形成了核算评估法、权益交易法、生态补偿法、改革活权法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去年,湖州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同时,湖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显著缩小至1.53,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全国发展最为均衡的地区之一,全市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高达95%以上。

目前,湖州创新推出青年入乡发展、片区组团经营、“两入股三收益”等五大模式,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湖州走出了一条全民参与的共治之路。吴兴区的“数字公交”,实现群众3分钟步行到站,车辆5分钟预约到站。全区累计参与美丽庭院建设2万余户。创新布局34个再生资源“袋式回收吧”,实行全天候开放,构建“固定站点+预约上门”回收模式。

“当城市决策者真正将生态视为最宝贵的资产和差异化竞争力,发展反而获得了更强劲、更持久的动能。”发布会上推介《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观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一书,该书作者周宇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