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毛巾时摸了数十秒!”女游客称在景德镇一理发店被性骚扰,当时理发店员工为了避免给女客户洗头时弄湿衣服,便用一块毛巾围在衣服领边,但该女游客声称来回磨蹭皮肤数十秒,很不舒服。店方否认:正常行为。 原来,这位女士在洗头的时候被男性服务员碰触自己的脖子,自己觉得男性服务员在性骚扰她!要求理发店道歉并赔偿。这哪里是维权,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闹剧开端。 涉事男店员在派出所做完笔录后,对着镜头反复比划当时的动作:“硅胶膜要贴紧衣领,毛巾要掖实,手背难免碰到后颈,全程也就十几秒。” 他展示的店内监控片段里,整个操作流程规范,既没有刻意停留,也没有异常动作。但女游客坚称“那种触感带有明显挑逗”,只是拿不出更具体的证据,连同行朋友也表示“当时没太注意”。 这种各执一词的局面,让人想起几个月前杭州那家理发店的遭遇。 今年1月的杭州,同样是这位女游客,同样是理发店,同样是服务过程中的争议。她以“水温过高烫伤头皮”为由索赔1000元,还强调热水有100度。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100度的沸水会瞬间造成严重烫伤,根本不可能用于洗头。最终店家为了息事宁人,赔偿了部分款项,而她“1000姐”的名号也由此传开。 如今景德镇的事件,像是杭州剧本的翻拍:常规服务环节被指侵权,事后索赔,证据模糊。 网友顺着线索点开她的个人媒体账号,发现近8个视频全是类似的索赔内容。 有餐厅里因“餐具不洁”要求免单的,有商场试衣间因“隐私被窥”要求赔偿的,每一次都伴随着激烈的争执和对商家的控诉。 这些视频的拍摄角度都很刁钻,恰好能拍到她情绪激动的样子,却很难看清事件全貌。有人统计,这些纠纷最终大多以商家小额赔偿告终,仿佛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维权”模式。 “为什么当时不提,第二天才来索赔?”这是网友最集中的疑问。按照常理,若真感到被骚扰,当场制止或报警才是正常反应,而非隔天才带着索赔要求找上门。 店方提供的消费记录显示,女游客离开时还确认了“服务满意”,这与她后来的指控形成明显反差。涉事店员无奈地说:“要是真有问题,当时说清楚,哪怕吵一架都好,现在这样太让人寒心。” 这场纠纷的核心,早已超出了“是否性骚扰”的范畴。理发行业的服务特性,决定了难免存在肢体接触——剪发时的头部转动、洗头时的颈部支撑、吹干时的手部梳理,这些接触的尺度如何界定? 是完全以消费者主观感受为准,还是要有客观标准?有从业十年的理发师坦言:“现在服务时都得小心翼翼,恨不得全程戴手套,就怕遇到说不清的纠纷。”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维权”变成一种牟利手段,受损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链条。真正遭遇侵权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这些“狼来了”的案例而难以获得信任。 本分经营的商家,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应对无端指控;公共资源也被消耗在这类纠纷中——景德镇警方为调查此事,调取监控、询问证人,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超事件本身的价值。 截至目前,景德镇警方仍在调查中,尚无明确结论。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该留下警示:维权需要理性,更需要证据,主观感受不能替代事实依据。 商家也该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比如明确告知服务环节的肢体接触,主动询问顾客感受,从源头减少争议。毕竟,信任一旦被破坏,重建需要付出百倍努力。 而对于那些试图钻空子的“碰瓷”行为,社会更该保持警惕,不让恶意消耗善意,不让投机者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