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长崎纪念日 记者问秘书长,广岛,长崎是谁炸的。 秘书长支支吾吾说出了美国。 记者又问秘书长,为什么炸日本呢? 秘书长哑口无言了。 8月6日不知要纪念什么,纪念美国投下了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败亡,还是纪念广岛的居民死于飞来横祸呢? 你发现没?秘书长的“哑口无言”,其实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好些人谈广岛长崎,总爱把“核爆灾难”和“日本侵略”拆成两半说。就像有人只盯着被火烧的手,却绝口不提手先伸进了火盆。日本在二战时的所作所为,才是这场悲剧的根苗。1937年南京城里,日军屠刀砍向平民时没眨眼;1941年东南亚战场,慰安妇制度把无数女性拖进地狱;甚至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还搞“玉碎战”,逼着冲绳百姓跳崖自杀……这些暴行里的受害者,可比广岛长崎的伤亡数字更触目惊心。 美国投原子弹的决策,背后也绕不开战争逻辑。1945年4月,硫磺岛战役刚打完,美军伤亡2.8万人,而日军死守的本土防线,还藏着200万陆军。盟军参谋部估算:要是硬登陆日本,伤亡可能突破百万。这时候丢原子弹,在美军眼里是“止损”——可代价是广岛长崎的平民。这里头的矛盾至今争议不断,但有个前提不能歪:日本先把战争烧到了全世界,才引来了反制的雷霆。 现在再看“纪念”这事儿,就更耐人寻味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年年摆千纸鹤,可日本课本里对侵略历史的描写,要么模糊要么回避。有个细节特扎眼:广岛原爆幸存者协会里,不少老人至今认为“日本是战争受害者”,却绝口不提他们的国家当年怎么加害别人。就像一场荒诞剧——加害者把自己包装成纯粹的受害者,把侵略的因和核爆的果生生掰断。 更让人深思的是,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沉默,折射出国际舆论里的一种微妙心态:好像谁喊“和平”喊得响,谁就能抹掉历史的褶皱。可历史哪是橡皮泥?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还在,慰安妇的血泪还没干,这些被日本刻意淡化的罪证,恰恰是理解广岛长崎悲剧的关键钥匙。要是纪念只停留在“核爆多惨”,却绕开“为什么会有核爆”,那和平就成了无根的浮萍——今天同情广岛的苦难,明天是不是还要同情珍珠港的炸弹? 说白了,广岛长崎的纪念日,该哀悼无辜者的不幸,更该追问灾难的源头。日本军部的疯狂侵略,才是把自己和民众推向深渊的推手。就像医生治病,不能只敷伤口的药,得先断了致病的根。要是全世界都跟着回避“侵略”这个核心,那核爆的警示意义就被偷换了概念——它不该是“别对日本扔炸弹”,而是“别让战争的恶魔出笼”。 历史的复杂,容得下对核爆的悲叹,也容得下对侵略的批判。只有把“谁炸的”“为什么炸”“灾难从哪来”串成完整的链,纪念才不是自欺欺人的表演。毕竟,真正的和平教育,得让人看见完整的伤疤,而不是只摸得着漂亮的创可贴。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