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关税谈判刚结束,贝森特回国就上CNBC节目,聊了聊谈判细节,他说中方来了七十五人,美方才十五人,人数差距大,感觉美方有点被动。 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逐步升级,当时美方针对中国出口征收额外关税,中国随之实施反制措施。到2025年,关税水平达到高点,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税率升至145%,中国对应税率达125%。这种对抗波及全球供应链,促使双方启动对话机制。 第一轮谈判于5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焦点放在知识产权和能源限制上。第二轮在伦敦展开,讨论市场准入问题。第三轮选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是7月底,旨在应对8月1日关税暂停到期压力。 如果无法延长,税率将回升至4月状态。美方团队由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领队,他强调推动中国经济转向消费导向。中国团队由副总理何立峰带领,目标维护供应链稳定。 双方都认识到经济联系紧密,升级将带来广泛影响。谈判前,美方表达对中方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关切,还涉及乌克兰局势援助问题。 中国方面则关注芬太尼相关关税,寻求降低基线税率。整个过程反映出两国在贸易平衡上的分歧,美方希望通过协商避免进一步冲击,中国则准备数据支持自身立场。 这种背景源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从技术转移到市场开放,都成为谈判筹码。美方在前期轮次中已与多个国家达成初步共识,如印度和南韩,但与中国谈判更复杂,因为贸易额巨大,中国对美出口远超反向。 中国团队规模较大,体现了全面准备,美方则更注重高效分工。谈判议题扩展到稀土供应和能源采购,美方寻求中方承诺减少对俄伊石油依赖,中国则要求美方放松技术出口管制。芬太尼问题作为独立关税项目,继续保留在议程中。 整体来看,这次对话是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但面临国内经济压力,如股市波动和供应链中断。 贝森特在返回后接受CNBC采访,指出中国代表团有七十五位成员,美方只有十五位,这种数量差异让美方在整体布局中显得薄弱。采访中,他提到谈判开始于一个大房间,长桌两侧布置明显不对等。 中国团队覆盖多个领域,不仅包括商务和财政官员,还带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员、农业种子专家以及半导体行业从业者。这些人员配置针对具体议题,如汽车关税、玉米基因和芯片制造。 美方十五人需同时处理七个专业讨论,过程像多线推进。贝森特描述中方工程师讲解技术时专业性强,美方官员需查阅资料跟进。 前贸易副代表卡特勒分析,中国将贸易对话转为技术考核,尤其在芯片话题上,中方专家多有美国名校背景,术语运用熟练。人数悬殊下,美方推动回击不少,但整体感觉被动。 中国团队新增证券监管人员,暗示中概股审计列入议程,美方缺少汇率专家,显示该问题暂缓。整个谈判持续两天,焦点在关税延长和技术细节上。 中国利用产业链优势施展,美方坚持关税工具,但两国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事实。贝森特强调,美方在谈判中坚持立场,讨论俄罗斯伊朗石油购买和乌克兰援助时有推进。 中国方面同意考虑芬太尼合作,降低部分税率。半导体议题中,中方展示制程数据,美方要求透明度。农业部分涉及转基因玉米审批,中国承诺加快进程。 新能源汽车关税成为焦点,中方专家列出供应链数据,美方评估影响。整体过程考验专业深度,中国通过人数覆盖多个领域,美方专注核心议题。卡特勒指出,这种设置反映中国谈判策略转变,从防御转为主动。 贝森特在采访中表示,虽然人数差距大,但美方团队高效应对,推动了实质进展。证券人员参与预示中概股问题可能有突破,美方未带财政部汇率人员,表明优先级调整。这些变动如棋局信号,透露出重点转移。谈判不是单纯人数比拼,关键在于把握分寸。 贝森特表示,有达成协议的雏形,但需特朗普最终批准。人事配置透露,中国证券人员讨论中概股,美方未涉汇率,焦点转向其他领域。谈判体现中美经济融合,中国利用实力,美方持关税,但利益交织已成常态。 贝森特继续担任财政部长,何立峰保持副总理角色。未来对话中,年轻助手可能升至核心,进退尺度决定成败。这次谈判后,美方与其他国家如南韩达成贸易协议,细节包括降低汽车关税。 中国方面承诺在芬太尼上合作,减少前体药物流出。整体成果虽有限,但避免了8月1日税率回升。贝森特在后续采访中重申,相信de-escalation即将到来,但强调中国需再平衡经济。两国贸易额巨大,任何协议都影响全球市场。经验教训是,谈判需结合实际,避免空谈。 中美贸易谈判人数差距引发热议,你认为这是否反映实力对比?欢迎留言分享观点,一起探讨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