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高层次人才拥有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柔性引进人才创新了引才模式,能够使用人双方在经济效益上达到共赢,有力帮助地方政府突破人才发展瓶颈。如何破解高层次人才匮乏的“人才荒”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积极探索。
高校资源匮乏地区人才工作现状
高校是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的主要来源。我国高校分布不均衡,“985工程”39所高校,分布于我国18个省市,“211工程”73所高校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多数城市以普通本科类院校为主且数量不多,甚至个别地市没有本科类院校,有的甚至只有专科类学校。高校、人才资源匮乏地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难度较大,高层次人才短缺,因此创新实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成效不明显。
以滨州市为例,据统计,2024年滨州市集聚青年人才3万人以上,引进博士149人,新增技能人才2.6万人,高层次人才仅占青年人才的7%左右。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总量偏低。从各种统计数据来看,目前资源匮乏地区,高层次人才数量远低于大中型城市。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缺乏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多数学有所成的高层次人才选择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定居工作。
经济主体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均衡。对于资源匮乏地区来说,经济主体中有自主研发意愿,并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多,他们需求的高精尖人才多分布在一线城市或发达城市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引进难度较大。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高。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制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方面奖励力度往往不大,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不具有吸引力。
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平台不多。资源匮乏地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拥有量明显偏少。
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服务能力滞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供需信息少,且信息更新迟缓,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专门的人才服务信息平台。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思路
拓宽人才引育渠道。通过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解决高端智力短缺问题。依托自身的场地、设备与对口高等院校建立高校学生实训基地,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通过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进行技术援助帮扶,有效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优化人才招引思路。分类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通过建立科研成果实践转化使用基地,对口引进急需高端智力。引导企业通过选派员工到产业链大企业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项技术培训,以此提高企业人才的科研能力。
完善人才引育政策。通过与周边城市联合制定高层次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引进大城市分流高层次人才,加快充实高层次人才空缺需求。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奖补为地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高端智力,不以落户当地为限制条件,降低引进高端智力的成本。通过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专员,制定引进落户与价值贡献相对应的政策,实现双方共赢。
依托平台项目引才。通过科创平台奖补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及有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企业,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此外,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以科技人才项目为载体引进高端智力。
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加大对人才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支持力度,结合区域实际,做好调研摸底工作,综合考虑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模块设置、便捷化要求以及涉密信息处理等因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管理信息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提供平台支撑。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保密合作机制,通过专门通讯网络建设保密程度较高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与企业交换相关信息,通过帮助申报高端人才项目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
作者单位分别为:滨城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滨城区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滨城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源匮乏地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