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昭
大数据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近年来,国家在大数据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从高校研究成果到用户可以使用的产品全阶段中,仍然存在多层障碍需要突破。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颁布《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建设数据领域科学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数据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创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数据产业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建立创新联合体,优化产学研协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这一发展导向,为突破横亘于高校实验室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阻碍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着力路径。
加大科研成果展示,凸显市场应用价值。高校作为提供创意、技术等前端生产要素的阵地,其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必须建立在对政策导向与行业标准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如在国家重点支持的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精准医疗等领域进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在金融、医疗、城市治理等具体行业梳理大数据核心功能可以解决哪些行业痛点,为行业带来盈利与发展机会。主动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合作建立项目试点,检验大数据科研成果在真实场景中的使用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盈利项目。已在国内推广的智慧交通、电子病历等大数据分析系统就是其中成功的案例。高校应做好项目编制并发表《成果应用白皮书》,其中详细列明项目的技术参数、落地效果、用户反馈等内容,系统明晰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发挥高校学研一体的优势。
加快转化链条构建,促成投资盈利模式。国际通用标准显示,从高校科研成果到用户可使用的产品,中间需要经历至少九个步骤,仅靠高校这一个主体是绝无可能完成的。高校在完成创意、研究、试验等前期工作后,为了避免出现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迟疑的困境,必须依托白皮书构建“技术-产品-商业”的转化链条,将触角延伸至工程化应用、产业化前期以及实际生产等后端步骤中,根据成果的形态提出清晰的商业模式。如政府或公共领域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合作运营的模式实现收益;针对企业客户可以收取定制费、订阅费等。依据大数据科研成果不断革新的特点,还可以合法合规地提供脱敏数据分析、行业洞察等增值服务。这些盈利模式都没有脱离高校以技术为核心的本体特征,但却实实在在地让高校参与到了资本运行中,为市场资本展现了成果的“强可信度”,能够极大增强市场资本投资的信心。
广泛参与平台活动,扩大资本关注机会。伴随一系列政策发布,大数据科研成果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的专业会展赛事也相应增多,如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赛等,都为高校大数据科研成果提供了展示传播机会。高校在参会参展参赛之前需要分析不同活动的特点、参展科研成果与活动主题的匹配度,有的放矢备展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发现可以合作的高校与企业要积极携手联动,如加入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入驻地方政府的产业园区等,扩大高校与资本市场的合作范围。与此同时,借助行业媒体及时发布科研成果,借助社交平台科普大数据知识等,都可帮助高校科研成果脱颖而出,增强社会影响力,吸引资本市场关注,引来有效投资。
坚持优化合作生态,发挥叠加效应优势。高校必须为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形成产权屏障,保证科研成果不被侵权。同时,明确成果的权属,对高校与研发团队的收益分配比例做出清晰的说明,最大程度降低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注重解决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问题,让成果更接近市场应用标准,降低投资风险。在中试阶段,高校可以尝试大数据成果与其他相关技术的集成,如与物联网技术合作,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全方位服务;与人工智能合作,提高医院问诊平台的便捷程度;与云计算技术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分析服务等,这些集成均可申请各项专利,在增强资本投资信心的同时也让高校的科研技术得到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实现科研与资本的双赢,还会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实现科技强国。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本文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立项号2024A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