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15年,曹操看到儿媳的打扮,心里泛起异样,宴会上本想忍一忍,最终还是没能控制住

215年,曹操看到儿媳的打扮,心里泛起异样,宴会上本想忍一忍,最终还是没能控制住:"来人!"曹操突然厉声喝道,"把崔氏带下去,赐死!"曹植脸色煞白,难以置信地看着父亲。他张开嘴,想要为妻子求情,却没能吐出一个字,他的妻子到底穿了啥? 崔氏出身清河崔氏,是河北四大门阀之一。她嫁给曹植时,正值曹操平定河北的关键时期。当时曹操推行节俭政策,《曹操集》记载他要求官员“以素帛为衣”,自己的衣服也是“岁岁解浣补纳”。 曹操这年五十六岁,刚从汉中打完仗回来。 他早已不是那个讨董卓的校尉,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魏王,朝堂上一半是自己的亲信,一半是等着看风向的世家大族。 河北刚平定没几年,那些盘踞百年的门阀,表面归顺,暗地里还在较劲。曹操推行节俭,说白了就是想敲敲这些人的脑袋——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现在是我说了算。 曹植那会儿二十三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他是曹操最疼爱的儿子,诗写得好,性子又洒脱,身边围着一群文人谋士。可这洒脱,在曹操眼里有时候就是“不靠谱”。 尤其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哥哥曹丕稳扎稳打,曹植却总凭着性子来,让曹操心里的天平晃来晃去。 崔氏呢? 清河崔家可不是一般人家。 从汉朝起就是望族,门生故吏遍布河北,嫁女儿给曹植,本就是场政治联姻——崔家想靠曹家巩固地位,曹操想借崔家稳住河北。 这位崔小姐自小锦衣玉食,啥名贵穿啥,哪懂什么“素帛为衣”的规矩? 那天宴会上,崔氏穿的是一件锦绣襦裙。 领口绣着缠枝莲,裙摆镶着金边,腰间系的玉佩是和田暖玉,走路时叮当作响。 这在当时,简直就是把“我家有钱有势”写在了身上。 满座的官员都穿着灰扑扑的素衣,就她这么一抹亮色,像根刺扎在曹操眼里。 曹操盯着她看了半晌,手里的酒杯捏得发白。 他想起自己穿了十年的旧袍子,想起下过的令:“吏民男女,不得衣锦绣、绮縠、纱罗……” 更想起前几天巡查军营,看到有士兵因为缺衣少食冻得发抖,而崔家这样的门阀,还在让女儿穿金戴银。 这哪是穿衣服?这是在打他的脸,是在告诉所有人:你曹操的规矩,管不着我们崔家。 “来人!” 这声喝,吓得满座寂静。 曹植“腾”地站起来,膝盖都在抖。他知道父亲脾气硬,可没想到会硬到要杀自己的妻子。 他想喊“父亲,她不懂事”,想求“饶她这一次”,可看着曹操那双没半点温度的眼睛,话全堵在了喉咙里。 他太清楚父亲的性子——一旦决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 崔氏被拖下去的时候,还没反应过来。 她大概到死都不明白,穿件好看的衣服,怎么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这事过后,曹植像变了个人。 诗里少了飞扬的意气,多了些沉郁的叹息。他知道,父亲杀崔氏,一半是为了立规矩,另一半,或许是敲给自己看——连你老婆我都敢动,你要是再不稳妥,将来这位置,未必是你的。 河北的门阀也老实了不少。 崔家闭门谢客三个月,再出门时,家里人穿的衣服比谁都素净。其他士族也赶紧把库房里的锦绣收起来,生怕触了曹操的霉头。 曹操的节俭令,这下真成了铁律。 可没人敢提崔氏的死。 就像没人敢说,这场看似因一件衣服引发的惨案,从头到尾都是权力的游戏。 崔氏成了那个最无辜的棋子——她的锦绣,撞在了曹操立威的枪口上;她的家族,成了曹操敲打门阀的靶子;她的丈夫,成了这场敲打里被顺带警示的对象。 后来曹植失了势,曹丕成了世子。 有次曹植路过崔氏的旧居,看到墙角开着一朵孤零零的金菊,像极了她那天裙摆上的金边,突然蹲在地上哭了。 他终究没能护住她。 而曹操,在赐死崔氏后,依旧穿着那件补了又补的旧袍子。 只是偶尔深夜批阅奏折,看到关于河北士族的文书,会停下笔,盯着烛火看很久。 他或许想起了那个穿锦绣的儿媳,或许没想起。 对帝王来说,规矩比人命重,权力比亲情重。 一件衣服引发的血案,说到底,不过是乱世里权力碾压一切的缩影。 (信息来源:《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曹操集·内诫令》《后汉书·崔骃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