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9岁林徽因指着一个市长破口大骂:“我林氏满门忠烈志士,你又算什么? 一向温文尔雅的林徽因,竟然在会议上指着北京副市长破口大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古建筑保护遇上城市现代化,当满门忠烈遇上权势,一场激烈冲突即将上演。 说起林徽因,大家都知道她是民国才女,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她其实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更重要的是,她出身于一个真正可以称作”满门忠烈”的家族。 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广州起义时,24岁的林觉民在冲击两广总督府时被捕,面对清廷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英勇就义。他留下的《与妻书》感人至深,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作为五四运动的幕后推手,他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在报纸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写下”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的激愤文字,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后来林长民在与奉系军阀作战中牺牲。 林徽因的弟弟林恒是一名年轻的空军飞行员,1941年日军轰炸成都时,他没有躲进防空洞,而是准备驾机迎敌,不幸被日军击落牺牲,年仅23岁。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林徽因从小就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留学归国,成为中国建筑学的开拓者。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古建筑物两百余个,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她本以为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建筑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却没想到一场关于古建筑命运的争论正在酝酿。 1953年,北京市开始进行解放后第一次大规模城建。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组织召开古建保护座谈会,在会上他提议将北京的所有牌楼全部拆除。吴晗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牌楼影响城市交通;二是现在有了明确的路标,不需要牌楼作路标;三是牌楼是古代刑场,那个地方杀过人。他还提议用欧洲风格的铜像、喷泉来取代这些牌楼。 林徽因当时抱病与丈夫梁思成一道参加会议。听到吴晗的提议,这位一向温和的女建筑师再也无法保持沉默。她直接反驳说:“牌楼是否会影响交通,要看城市的规划。再说要以杀没杀人来判断该不该拆,那么整个故宫都得铲平!” 这番话让吴晗脸上挂不住了,双方开始激烈争论。争论越来越激烈,林徽因的情绪也达到了顶点。在极度愤慨之下,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喊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个什么东西?” 这句话震惊了在座的所有人。一向知书达理的林徽因,为什么会说出如此激烈的话?其实她的愤怒是有原因的。作为一个”满门忠烈”家族的后代,她深知这些古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技艺,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她的家族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她不能眼睁睁看着民族的文化遗产被轻易毁掉。 不久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又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她指着吴晗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她还预言说:“将来恢复的,也是假古董!” 可惜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苦心劝阻并没有被采纳。由于当时急需展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北京古建筑的拆除工程还是按计划进行了。看到自己毕生保护的古建筑终将难逃厄运,梁思成急得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林徽因的身体状况在这期间急剧恶化。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年仅51岁。她到生命的尽头都在为古建筑的命运而忧心忡忡。 历史证明了林徽因的远见卓识。70年代末期,相关部门开始对北京城的老城墙进行修复,但很多百年城墙已被完全拆除。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零星残存的古建筑来想象这座千年古城昔日的风采。正如林徽因当年愤怒预言的那样,后来恢复的,确实都成了”假古董”。 林徽因那句”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背后蕴含的不仅是对家族荣誉的维护,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切关怀。她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扬了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为保护中华文明的瑰宝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徽因的这句愤怒之语,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动容。她用”满门忠烈”四个字诠释了什么叫家国情怀,用一生的坚持证明了什么是文化传承。你觉得在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我们该如何平衡?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