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晋安区:一堂“礼”课共赴家风之约

为增强榕台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传承优良家风的责任感。同时促进榕台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加深对两岸同根同源文化的认同感。由晋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晋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中共晋安区委社会工作部、晋安区委台办、晋安区教育局、晋安区妇女联合会、晋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福州市晋安区小考拉图书室、岳峰镇桂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办的“家训寻根薪火相承——榕台青少年家风家训主题课堂”系列课程,以中华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以名人家训为文化纽带,结合故事共读、实地研学与戏剧创作等多元形式,引导榕台青少年深度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以家风教育促进榕台文化共情与价值观共育,推动榕台青少年从认知到践行的递进成长。

8月4日下午,“家训寻根薪火相承”主题课堂迎来25名榕台青少年,他们共同追溯福州历史名人陈宝琛的“礼”之传承。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青少年们触摸中华“礼”文化的温度,感悟陈氏家族的家风智慧。

“我的灵魂”、“最沉稳谨慎的智囊”——末代皇帝溥仪如此敬重的老师,正是来自福州的陈宝琛。随着讲解深入,陈宝琛的生平画卷徐徐展开。

这位陪伴溥仪二十年的帝师,不仅教授幼帝诗文书法,更以坚守民族气节诠释“大礼”:当溥仪执意投靠日本,风烛残年的陈宝琛毅然亲赴大连劝说,未果后决然离去,以行动书写“宁折不弯”的风骨。在福建近代教育史上,他的身影同样闪耀。秉持“教育救国”信念,他将“礼”的内涵延伸至“尊师重道、启迪民智”的实践中,其理念至今闪烁着智慧光芒。

青少年们听得入神,踊跃提问:“女子学堂的学生学什么?”“学堂越多,普通人读书机会是不是越多?”互动中,这位“末代帝师”的形象愈发鲜活:他既是恪守礼仪的朝臣,更是开风气之先的教育家。

陈宝琛的优良家风,深藏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与母亲的“五必斥”家规之中。当讲述聚焦螺洲陈氏家族,一个重礼尚学的世家图景清晰呈现。

父亲陈承裘虽出身官宦却淡泊名利,归乡“奉亲课子”,严令子孙“必须重视名节,走科举正途”;母亲则以近乎严苛的日常规范塑造子女品行,一笑一谑、一跛一倚皆在斥责之列。这“五必斥”的严格家教,与“以礼待人,以和为贵”的家训交相辉映。孩子们顿生共鸣:“陈宝琛的妈妈真严格!我说脏话时,我妈妈也会严厉批评我。”这一刻,“礼”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待人接物的分寸感,修身立德的根基所在。

“‘礼’字最初写作‘豊’,像礼器盛放两串美玉,本义是敬神,后演变为人与人相处之道。”在“礼”字微课堂上,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从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箴言到“礼者,天地之序也”,榕台青少年深入理解了“礼”的古今内涵:它是待人接物流淌的尊重,是坚守原则的勇气,更是融入日常的行为准则。这份智慧穿越百年,仍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从尊卑之序到平等尊重,“礼”它褪去传统等级烙印,转化为平等互敬的人际纽带。它超越繁文缛节,凝聚为守护公序良俗的自觉。同时“礼”更是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我们传承揖让鞠躬的传统礼仪,更赋予其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份与时俱进的“礼”,既是个体立身修德的根基,亦是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大国风范的文明密钥。(晋安区委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