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不要了!安徽阜阳,一女子抛夫弃子消失12年,连丈夫葬礼都没有出席,不料,当她得知丈夫是务工去世,单位给了220万的赔偿金时,却突然现身要求分钱,甚至将俩个儿子告上法院,而法院这样判了!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晨视频 ) 近日,安徽阜阳一起因工亡赔偿金引发的家庭纠纷案件引发广泛关注,事件背后的曲折与复杂,令人唏嘘不已。 2022年,阜阳建筑工人阿强在高空作业时不幸坠落身亡,用人单位依照《工伤保险条例》,一次性赔付其家属220万元。 这本是对逝者家属的慰藉,却没想到,一场家庭纷争就此拉开帷幕。 在阿强离世后不久,一位自称是其“合法配偶”的女子小美,手持结婚证现身,要求从这笔赔偿金中划走46万元。 消息一出,瞬间在当地炸开了锅。 村民们的记忆被拉回到2013年的那个雨夜,当时小美拎着行李箱,决然地消失在巷口。 她留下年仅7岁和5岁的两个儿子,任由他们的哭喊声被无情的雨声淹没。 此后的12年里,小美如同人间蒸发,户口本、病历、孩子的家长会,乃至丈夫的葬礼,都不见她的踪影。 直到赔偿名单公示,小美才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出现。 面对众人的质疑,她只丢下一句“婚姻没解除”。 然而,阿强家人随后提交的一份2019年某三甲医院的流产病历,让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病历上,紧急联系人栏填写的是另一名男子的名字,且关系标注为“配偶”。 这一关键证据,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小美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庭审当日,阜阳中院为还原事实真相,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村委会、学校、工地,甚至调阅了银行流水。 工友回忆,阿强生前生活极为艰苦,常年住在工棚,馒头就咸菜是他的日常。 学校老师证实,孩子的家长会、运动会,甚至学费缴纳,都是爷爷或大伯代劳。 村干部也翻出低保名册,原来,阿强一家因 “事实单亲”,连续七年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 最终,法官援引《民法典》相关条款及最高法指导性案例作出判决。 死亡赔偿金并非遗产,而是对与死者共同生活且经济依赖密切的近亲属的专项抚慰。 小美虽在法律上仍是阿强的妻子,但12年未尽扶养、抚育义务,婚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因此,她的诉讼请求被全部驳回,分文未得。 扣除5万元丧葬费后,剩余的215万元中,86万元交由阿强年迈的父母养老,129万元平均分给正在读大学的两个儿子。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 近年来,类似“未尽家庭义务者主张继承或赔偿”的案件屡见不鲜。 在上海,离家三十年的父亲回乡争拆迁款被驳回。 在北京,重病期间被遗弃的妻子仅分得40%遗产。 多地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此类案件中近七成主张者的分配权被限制或剥夺。 这些案例都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法律不仅看重形式上的权利,更注重实质的公平正义,“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愈发凸显。 如今,赔偿金已经到账,阿强的大儿子将判决书复印件放在父亲遗像旁。 照片中的阿强笑得腼腆,仿佛终于卸下了那背负了12年的重担。 这起案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社会对家庭责任与法律公正的一次深刻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