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亏大了?6月2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被外资企业以72亿的价格买走,紧接着,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该外资又转手将其卖了800亿。网友直呼“亏大了”! 要弄清这笔交易的巨大价差,得先看看这颗被低价卖掉的“种子”究竟有多金贵。PM8002,这个由中国普米斯团队耗费七百多个日夜打磨出的分子,并非普通的抗癌药,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双特异性抗体。 简单来说,它能同时攻击癌细胞的两个“命门”。一方面,它能撕掉癌细胞的“伪装”,让身体自身的免疫大军可以重新识别并围剿肿瘤;另一方面,它又精准地切断为肿瘤供血的血管,相当于对癌细胞的老巢“断水断粮”。 两种机制双管齐下,使其在实验室的效能比常规药物强出十余倍。也因此,团队曾满怀希望,认为这药若是能成,或许能让癌症治疗少走整整十年的弯路,更能让患者告别化疗那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痛苦。 更关键的是,它对多种实体瘤都展现出潜力,是一颗真正的“广谱抗癌”希望之星。 可这么好的药,它的发明者怎么就没能笑到最后?答案冰冷而现实:没钱。新药研发本就是个“吞金巨兽”,平均耗时15年、花费超10亿美元是家常便饭。 2021年后,全球生物医药的资本环境急转直下,投融资额断崖式下跌,到了2024年,整个行业的融资额甚至不到前年的四成。 无数像普米斯这样的公司都在生死线上挣扎,连给员工发工资都成了奢望。普米斯虽已累计融资达2.4亿美元,然而相较于其庞大的研发开销而言,这不过是杯水车薪。于是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一场步步退让的交易开始了。 2023年,普米斯为求暂得喘息之机,以一份总价看似高达10亿美元的合同,将PM8002的海外权益转让给了一家德国企业。然而,他们实际获取的首付款仅仅为5500万美元,可谓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难解当下的燃眉之急。 苦苦支撑一年后,普米斯最终以8亿美元的价格,将整个公司连同这颗“掌上明珠”彻底卖给了对方。 当消息传回实验室,有研究员把培养皿重重地往操作台上一放,那种不甘心几乎是喊出来的:“我们拿命拼出来的东西,就这么成了别人的资产?” 谁知,普米斯团队的叹息,只是另一场资本大戏的序曲。收购方并非只想安安静静地开发新药,他们更像是嗅觉敏锐的资本猎手。 当时,全球各大跨国药企正集体陷入“产品线焦虑”。以年销售额高达280亿美元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为例,其专利将在2026年到期,届时利润势必大幅缩水。 为了填补专利到期后的巨大营收空缺,他们迫切需要在全球搜寻下一个“重磅炸弹”。而PM8002,正是他们眼中最完美的猎物。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收购普米斯短短半年后,这家德国企业转头就与一家美国制药巨头达成了金额高达111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从中国团队手里的8亿美元,到最终的111亿美元,差价翻了十几倍。这笔交易背后,比经济损失更值得警惕的,是主权的丧失。 PM8002未来的定价权、供应调配权、优先供给哪个国家的患者,都已牢牢掌握在外资手里。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情节:源自本土智慧的救命药,未来国人想用上,或许得付出比国外更昂贵的代价。 普米斯的遭遇固然痛心,但这是否就是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的唯一宿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行业的分岔路口,已经有企业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比如传奇生物,它在与美国强生的合作中,就死死攥住了中国市场70%的权益,并与对方平分海外收益。 这种“借船出海”而非“弃船逃生”的模式,既利用了国际巨头的全球网络,又保证了国内市场的绝对主导权。 另一家公司三生制药则更高明,在没有出让公司控制权的前提下,与国际巨头签下价值400亿的战略合作订单,公司不但没被吞并,市值反而水涨船高。 这些案例证明,合作谈判并非只有低头签约一种选择,守住中国市场和核心技术的权益底线,完全可以实现“站着把钱挣了”。 回望中国其他产业的崛起之路,或许能给当下的创新药行业提供一些参照。中国的光伏产业也曾一度面临技术、市场、原料“三头在外”的绝境,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几乎全行业崩溃。 但就是靠着企业的死磕、持续的技术迭代和有力的政策扶持,最终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导的惊天逆袭,成了全球的领导者。 今天,中国创新药产业同样站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PM8002的悲剧是一记警钟,但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面对资本的寒冬与巨头的牌局,中国的药企们究竟该如何吸取教训,在合作中坚守底线,在困境中磨砺自身,从而将实验室里辛辛苦苦种出的“科学黄金”,真正炼成属于自己的“产业金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