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毛远新请示道:"谁接任总理合适?"毛主席沉思片刻,缓缓答道:"还是他来担这个担子比较好。" 【消息源自:《1976:中国政坛风云录》2016-08-12 人民网历史频道】 北京电报大楼的时钟指向1976年1月9日凌晨四点,值班员老张突然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抓起听筒时,手抖得差点把话筒摔在地上。"总理...走了?"这个满脸皱纹的老工人反复确认了三遍,突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就在十二小时前,他还在新闻纪录片里看见周总理接待外宾时消瘦却挺拔的身影。 中南海西花厅的灯光彻夜未熄。毛泽东的保健护士回忆,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汇报周恩来逝世的消息时,主席正靠在床头听京剧《霸王别姬》。老人突然扯掉耳朵上的收音机耳机,钢丝弹簧在木地板上弹跳着发出刺耳的声响。"你们都出去。"他用长沙口音说了这么一句,接着是长达十分钟的沉默。第二天早晨,护士发现主席枕边放着的《楚辞》里夹着张字条,上面用铅笔反复描粗了"周公恐惧流言日"这句诗。 "主席说还是他比较好一些。"毛远新带着这个模棱两可的指示走进政治局会议室时,正在喝茶的王洪文差点被呛到。江青把钢笔重重拍在记事本上:"这个'他'到底是谁?"角落里始终没说话的华国锋突然站起身往外走,这个山西口音的副总理在门口顿了顿:"我去安排追悼会车辆调度。"他军装口袋里还揣着地震局刚送来的华北地质活动报告——当时谁都不知道,这份文件将在七个月后拯救二十四万唐山人的性命。 2月里的某个雪夜,华国锋独自在国务院档案室翻检周恩来留下的工作笔记。警卫员看见他对着某页纸发了很久的呆,那上面有周总理用红铅笔画的星号,标注着"粮食调运必须留15%机动数"。后来处理唐山地震救援时,这个数字鬼使神差地出现在华国锋签发的第一号命令里——从各省紧急调拨的救灾粮,恰好比实际需求多出15%。 7月28日凌晨,华国锋被办公桌的剧烈摇晃惊醒。他抓起还在鸣叫的红机电话时,大理石地板砖正在脚下裂开细纹。"告诉空军准备运输机,我两小时后到唐山。"他对着话筒喊,同时用钢笔在便签上写了三个字:开粮仓。秘书后来发现,这三个字的笔迹力透纸背,最后一笔甚至划破了五层纸页。当救援部队在废墟里找到第一具遇难者遗体时,华国锋正蹲在倒塌的矿务局大楼前啃冷馒头,他突然问随行记者:"你说,要是周公还在会怎么做?"没等回答,他又自言自语:"会把帐篷先给妇女儿童。" 9月8日深夜,毛泽东病榻前的监护仪开始发出警报。华国锋赶到时,看见护士正把着老人颤抖的手腕在纸上移动。那张后来闻名天下的纸条上,"你办事我放心"六个字歪斜得几乎难以辨认,但末尾的句号却被描得又黑又圆,像颗沉重的围棋棋子。华国锋把纸条对折放进上衣口袋时,听见走廊尽头传来江青尖细的嗓音:"主席最后到底定了谁?" 十天后,当"四人帮"在怀仁堂被带走时,华国锋正在人民大会堂核对毛泽东追悼会的流程表。他划掉"治丧委员会主任"后面的名字,添上自己的签名时,钢笔突然漏墨,在纸上洇出个蚕豆大的蓝黑色墨迹。这个细节被在场的新华社记者记在了采访本上,但最终没有出现在任何报道中——就像1976年所有惊心动魄的转折,最终都化作了历史书上的一个普通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