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中国愿意,菲律宾可以成为中国的一个省!”2018年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公开表态,事后就连菲律宾国内的人也在骂他愚蠢,那他当时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愿意归于中国吗? 这句话一出口,立马引发巨大争议,国际舆论纷纷批评,甚至连菲律宾国内不少人也站出来指责,说他是在拿国家的主权开玩笑,简直荒唐。 但如果只是把这当成一句随口的“玩笑”,那就太小看杜特尔特这个政治人物了,他这么说,其实背后是有明确目的的,而且是在面对现实困境时,下出的一步极其大胆的“险棋”。 要理解他这番话,得先看看他这个人,他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政客,在担任总统之前,他在菲律宾南部的达沃市当市长时,就以手段强硬、敢抓敢管出名。 他靠着打击毒品、整治治安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后来竞选总统,他提出“严打犯罪、改善生活”的口号,顺利当选。 他在执政中有个明显特点:不拘泥形式,更重视实效,只要能解决问题,他愿意尝试各种方式。 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的外祖父是中国福建人,他对华人有一定的亲近感,也懂得利用这种情感关系来为菲律宾争取利益。 其实,杜特尔特当时提出“省份论”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在面对国家发展中的难题时,他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打开一个局面。 当时的菲律宾,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压力,国内方面,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希望通过修建交通、机场、桥梁等项目来带动经济发展,但问题是,国家没那么多钱。 财政赤字很大,资金缺口巨大,他当然想找人帮忙,可一圈下来,美国虽然愿意出钱,但条件苛刻,什么人权审查、限制用途等等,根本不现实。 日本虽然也承诺支持,但项目推进慢、手续复杂、见效太慢,这时候,中国伸出了援手,资金到账快、项目推进也快,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从外部来看,菲律宾处在中美博弈的“前线”,美国一直想把菲律宾牢牢拉到自己一边,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让菲律宾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 但杜特尔特看得很清楚,菲律宾无论哪方面都远不如中国,真要发生大国冲突,菲律宾根本无力承受后果。 所以他干脆喊出“不想当美国的狗”,并暂停了多项与美军的联合军演,表明菲律宾想走独立外交路线。 “省份论”看上去夸张,其实是他为了争取中国支持所释放出的最大诚意,这种“戏剧化”的表态确实起到了效果。 2018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大幅增加,同比增长超过20倍,多个大型项目陆续启动。 另一方面,这种表态也是一种策略性警告——告诉美国,如果你继续施压,那菲律宾也可能彻底倒向中国,这种“边缘政策”,实际上是在中美之间争取最大利益的一种方式。 另外,这还是他在处理南海问题时的一个“挡箭牌”,表面上说得很夸张,但实际操作上,他推动的是中菲双边磋商、共同开发资源,既不刺激中国,也避免国内过于激进的民族主义压力。 虽然这番言论一度引发不少批评,但从结果来看,杜特尔特的策略,确实换来了菲律宾需要的发展资源,当年菲律宾GDP增长率创下了当时近十年来的新高。 而在中美关系方面,他也没有和任何一方彻底翻脸,反而都维持了基本关系,他曾对媒体说:“跟中国合作是为了经济,跟美国合作是为了安全。”这句话点出了他的真实想法。 杜特尔特这句“省份论”表面上像是说笑,但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他一贯务实的风格,他用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争取到了别人争取不到的资源与空间。 杜特尔特卸任前说:“我不是在讨好中国,我是在为菲律宾人民争取面包。”这句话,其实是理解他执政思路最直接的一把钥匙。 他不是理想主义者,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家,但他确实用他的方法,为国家带来了一些实打实的好处,至于评价他到底是“聪明”还是“过头”,那就见仁见智了。 你认为像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在面对大国博弈时,是该像杜特尔特一样务实周旋,还是更应该坚持原则不妥协?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信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