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4年,老山战役硝烟四起,一名战士不慎跌落山崖与部队失散,谁曾想他竟阴差阳错

1984年,老山战役硝烟四起,一名战士不慎跌落山崖与部队失散,谁曾想他竟阴差阳错摸进了敌军指挥部。面对虎视眈眈的敌人,孤军奋战的他在心中暗自发狠:"来都来了,总得带点'见面礼'回去......" 【消息源自:《孤胆英雄陈洪远:老山战役中的传奇突击》解放军出版社2019年版;《血火老山:中越边境作战实录》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1984年4月28日凌晨,老山地区的雾气像棉被似的裹着山林。陈洪远把冲锋枪的保险栓又检查了一遍,金属的凉意顺着指尖往心里钻。他们班接到的命令听起来简单——穿插到越军阵地后方,把敌人的退路截断。可当炮弹突然从头顶砸下来时,这个贵州山里长大的兵娃子才知道,打仗从来不是训练场上的沙盘推演。 "散开!找掩体!"班长的吼声刚出口就被爆炸声吞没。陈洪远滚进弹坑时,发现四周只剩自己粗重的喘息声。他摸到钢盔上新鲜的凹痕,那是块弹片留下的"纪念"。天亮后清点人数,整个突击班十二个人,现在能看见的只有被炸断的芭蕉树和冒着烟的泥土。 "狗日的越南猴子..."陈洪远吐掉嘴里的泥渣,突然听见不远处传来叽里呱啦的说话声。他像条蜥蜴似的贴着地面挪动,从灌木缝隙里看见几个戴盔式帽的越军正围着地图比划。其中有个军官模样的家伙,腰上别着把手枪,正指着地图上的红圈嚷嚷。陈洪远数了数,总共六个人,两挺机枪架在岩石后面。 这时候他做了个后来被写进教材的决定。这个21岁的小伙子把剩下的四枚手榴弹排在地上,用藤蔓捆成两捆。"够他们喝一壶的。"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突然想起入伍时老兵说的话:打仗不是比谁枪法准,是比谁脑子转得快。 第一捆手榴弹在敌军官脚边炸开时,陈洪远已经绕到机枪阵地侧面。那个戴绿帽子的机枪手刚转过头,就被56式冲锋枪的三发点射掀翻了天灵盖。剩下三个越军像受惊的兔子四处乱窜,有个家伙慌不择路,居然朝着陈洪远藏身的灌木丛跑来。 "来得好!"陈洪远心里暗叫,等对方离得只剩五米才猛地站起来。那个越南兵脸上的表情他记了一辈子——瞪圆的眼睛里先是惊恐,接着变成困惑,最后凝固成死灰色。陈洪远没工夫多想,抄起缴获的机枪对着帐篷就是梭子,电台天线哗啦啦倒下来时,他看见地图上溅满了血点子。 第三天傍晚,陈洪远背着个腿部中弹的战友在雷区里爬行。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个失散的战士,四个人像串蚂蚱似的,用绑腿带连成一线。"班长,你说咱们能活着回去吗?"受伤的小战士声音打着颤。"把吗字去掉,"陈洪远把最后半壶水分给大伙,"我老家山里有句话——阎王也怕不要命的。" 当他们终于看见我军阵地的红旗时,陈洪远的胶鞋底已经磨穿了。后来战报上写着:单兵摧毁敌指挥所1个,毙敌16名,缴获机密文件7份。但陈洪远自己记得最清楚的,是归队时炊事班长端来的那碗鸡蛋面,浮着油花的汤里映着满天星斗。 这个当年在贵州放牛时连汽车都没见过的农村娃,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孤胆英雄"称号。有记者问他到底怕不怕,他摸着军功章笑了:"怕啊,怎么不怕?可你越怕,子弹越找你。"这话后来成了前线流传最广的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