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5年9月,周总理同巴基斯坦总统,陈毅,吴晗等前往定陵,吴涵激动的问道“是否

1965年9月,周总理同巴基斯坦总统,陈毅,吴晗等前往定陵,吴涵激动的问道“是否再挖掘长陵?”周总理却幽默的回了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 周恩来,1898年出生在江苏淮安,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他不光忙着搞外交、抓经济,对文化遗产也特别在意。他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随便糟蹋,尤其是技术不成熟的时候,更得悠着点。他常说,文物保护得跟国家发展一块儿考虑,不能只顾眼前。 吴晗,190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大牛,写过《朱元璋传》。他特别迷明十三陵,1950年代还参与了定陵发掘,当过北京市副市长,管文化教育。他对考古那叫一个热情,可有时候也急了点,没太想后果。 陈毅,1901年出生在四川乐至,是新中国的大将,后来当了外交部长。他跟周总理搭档,搞外交特别有一套,还推动了中巴关系。他对文化也挺上心,觉得保护文物是国家的大事。 阿尤布·汗,1907年出生,是巴基斯坦总统,从1958年干到1969年。他来中国访问,跟周总理签了不少合作协议。这次定陵之行,也是中巴友谊的一部分,他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挺感兴趣。 1965年9月,周恩来带着阿尤布·汗、陈毅和吴晗到了明定陵。定陵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墓,1956年到1958年挖出来的,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有金银器、瓷器,还有特别牛的丝织品,代表了明朝纺织工艺的顶尖水平。 吴晗是明史专家,对定陵特别熟。那天他带着大家看展品,讲得头头是道。到了丝织品展柜前,他语气变了,说这些宝贝因为保存技术不行,好多都坏了。他抬头看看远处的长陵,那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十三陵里最大的,里面肯定藏着更多好东西。 吴晗一激动,就跟周总理提议,说长陵要是挖了,能多了解明朝历史,还能给国家文化建设加分。他满心期待,可周总理听完没急着表态。他看了看定陵的展品,想了想,说现在技术不行,挖长陵风险太大,文物可能保不住。国家正忙着搞经济建设,钱得先花在刀刃上。 陈毅听了也点头,说考古不能急功近利。阿尤布·汗也觉得保护文化遗产更重要,说巴基斯坦也在学着保护自己的遗迹。周总理最后甩出一句“我对死人没兴趣”,大家都被逗笑了。这句话听着像开玩笑,其实透着大智慧。 周总理为啥不让挖长陵?看看定陵就知道了。定陵挖出来后,3000多件文物里,丝织品最惨,用了不靠谱的化学药剂,又没好库房,大部分变黑变脆,烂得没法看。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野外,农民劈了当柴火。皇帝和皇后的尸骨直接烧了,啥也没留下来。沈从文气得直骂,说这是在糟蹋中华纺织工艺。 这事儿传开后,文化界都觉得可惜。后来有些地方还想挖别的帝王陵,汉唐清代的都有人惦记,考古热潮差点刹不住车。郑振铎、夏鼐这些专家急了,呼吁赶紧停下来。周总理一看这不行,直接下令,没充分准备不准挖,才把这风头压下去。 长陵因为周总理的决定,躲过一劫,至今还好好的。定陵的教训让大家明白,技术不行的时候,挖墓就是毁文物。周总理看得远,知道国家那时候得先顾民生,考古的事儿得慢慢来。 周总理的决定,不光救了长陵,也给文物保护立了个规矩。1970年代后,中国考古技术进步了,恒温恒湿的库房有了,修复技术也牛了。明十三陵后来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来看。周总理这步棋,走得值。 再说几个人物的结局。周恩来1976年去世,77岁,一辈子为国为民,文化保护上的远见让人佩服。吴晗1969年去世,60岁,他的明史研究很牛,可惜没看到文物保护的进步。陈毅1972年去世,70岁,外交和文化上贡献不小。阿尤布·汗1969年辞了总统,1974年去世,66岁,中巴友谊有他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