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史盲,只需要问他一个问题:方腊到底是谁抓的?如果对方说武松或者鲁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史盲,只需要问他一个问题:方腊到底是谁抓的?如果对方说武松或者鲁智深抓的,那我敢打包票,这人对历史一知半解,脑子里装的是电视剧的剧情。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抓住方腊的是武松或者鲁智深呢?这印象纯粹来自于小说《水浒传》和后来改编的那些电视剧。施耐庵写书的时候,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把许多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人物和事件都糅合到了一起,给虚构的梁山好汉们安排了平定方腊这场“大功劳”。 武松单臂擒方腊,鲁智深在万松林活捉方腊,这些都是为了塑造英雄形象而精心设计的桥段,看得人是热血沸腾。但是,咱们得分清楚,《水浒传》是文学著作,是演义故事,不等于真实的历史记录。 历史上真正在抓住方腊的人是谁呢?说出来你可能有点陌生,或者只在历史课本某个角落见过他的名字——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这位韩世忠,后来的确是大名鼎鼎,与岳飞齐名,但在当时捉方腊的时候,他还只是位年轻的的下级武将。 事情发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间。方腊在江(主要是睦州青溪县)造反,声势浩大,短期内就聚集了好几十万人马,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把富庶的江南搅得天翻地覆。 这可把北宋朝廷吓坏了,赶紧派精锐部队去征讨。当时负责统兵的大帅,叫做童贯,还有谭稹这些人,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基层武将,就是韩世忠。他那时候在一个叫做王渊的将军手下听令。 根据《宋史·韩世忠传》记载,征讨方腊的战争打得很艰苦。宋军层层推进,把方腊和他的残部围困在睦州青溪帮源洞的山里头,那里地形复杂,洞深林密,很难打。 当时是韩世忠带领着他手下的一小队士卒,利用当地人作向导,找到了一条秘密的小道,悄无声息地摸进了方腊藏身的老巢。这次突袭非常成功,韩世忠凭借他的胆量和武勇,直接在方腊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其擒获! 《宋史》里写得非常明确,立下首功的是韩世忠。不仅如此,当时一些文人笔记,像方勺写的《泊宅编》,也详细记录了方腊被捕的情景,跟正史的说法是对得上的。韩世忠就是凭借着这次奇袭擒王的巨大功劳,开始在军中扬名,被破格提拔,为日后成为一代抗金名将奠定了基石。 说到梁山好汉,这里还牵扯到另一个重要的历史真相。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地认为,《水浒传》里那一百单八将,也都真有其人,真有那么强大的力量。这其实又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北宋上确实发生过宋江领导的起义,但规模比《水浒传》里写的小太多了!根据像《宋史·张叔夜传》这样的史料记载,宋江队伍最盛时,也只有三十六个人,他们主要是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这一大片地方流窜,抢掠富户官府,打的都是游击战,避实就虚,以灵活机动为主。 这伙人的战斗力,远不如小说里吹嘘得那么厉害。他们并没有像小说写的那样占据梁山泊,建立起庞大的队伍。击败宋江起义的关键一战,是济州知州张叔夜设下埋伏。 张叔夜先是派人去烧宋江船队(规模不大),让他们失去后勤和水上优势,然后趁着对方慌乱之际,预先埋伏好的正规军一拥而上,直接把宋江的主要副手都给活捉了。宋江一看主力都完了,没办法只能投降。 《宋史》里明确记载:“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兵数万莫敢撄其锋。”这话是说他们流动作案时很滑头敢打,但紧接着的关键就是“张叔夜擒其副贼,江乃降。”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一支规模有限的小股叛乱。他们根本没那个实力去碰方腊那种席卷江南数州的大规模战斗。把武松、鲁智深这些小说人物,安到真实的擒方腊战场上,把只有三十六人的流寇,想象成能跟方腊数十万大军对垒的主力,这完全是把不同的历史事件在头脑里混为一谈了。 如果有人回答“方腊是武松或鲁智深抓的”,这确实表明他的这个知识点,主要来源于《水浒传》小说或影视剧,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 他对“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这两件史实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把艺术加工当成了历史真相。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韩世忠(擒方腊)和真实的宋江起义(仅三十六人,被张叔夜击败),有助于我们看清文学想象与历史现实之间那条有趣但又必须分明的界线。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