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原谅,也无法原谅! 就在刚刚日本市场正式宣布了 8月5日,日本名古屋市长广泽一郎说想恢复和南京的友好交流,还明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历史事实,不能否认”。 2012年,当时的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公开场合抛出一句“南京大屠杀没证据”,这话像一根刺,狠狠扎在南京人心里。 要知道,1937年冬天那场浩劫,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倒在日军的枪口下,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幸存者身上的每一道伤疤,都是铁打的证据。 更让人窝火的是,2017年河村还变本加厉,说什么“若真有屠杀,全体日本人该下跪”,这话里的挑衅和轻慢,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都忍不住回应:“历史早有公论,请履行承诺。” 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让两座城市的关系彻底降到冰点,不光官方不往来,连民间的交流也淡了下去,谁都不愿意再主动提起这段不愉快。 如今广泽一郎上任,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在记者会上说,南京大屠杀是铁证,日军干的那些事谁也否认不了,名古屋想和南京把关系修好。 这话听着像是要纠正前任的错,但细想一下,早不表态晚不表态,偏偏这时候说,难免让人多想。 名古屋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爱知县是日本的工业重地,丰田产业链就扎根在那,汽车零部件出口一大半靠中国市场。 河村当年逞口舌之快,结果让当地企业背了12年的锅,合作停了,生意黄了,地方经济的内伤早就藏不住了。 现在跨党派的议员们急着给南京写亲笔信,还专门成立小组推进这事,说白了,经济上的压力恐怕才是最实在的动力。 当然,两座城市也不是一点旧情都没有。 1978年结好以来,民间的联系一直没彻底断干净,这成了如今谈恢复交往的一点底子。 但南京人心里清楚,历史这道坎绕不过去。 现在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只剩下55人了,这些老人是活着的历史书,他们一天天老去,留给日本人正视历史的时间,其实不多了。 有人觉得,广泽能说出承认暴行的话,总比河村强,算是个好开头。 可反对的声音也很尖锐:他说“与日本政府立场一致”,可日本政府在教科书里改来改去,把侵略写成“进入”,这叫承认吗? 他说“日军杀害非战斗人员”,轻飘飘一句,哪能概括30万冤魂的苦难? 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和当年河村的否认,本质上是不是一路货色? 中日关系这些年起起落落,敏感点不少。 名古屋主动递出橄榄枝,要是能成,或许能给两国的地方交流添把火。 往大了说,中日两个大国关系稳了,东亚才能太平。 可要是处理不好,历史问题永远是根导火索。 承认历史不是给别人看的,是对自己的救赎。 南京人记仇,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怕忘了那些牺牲。 要是名古屋真有诚意,就该踏踏实实做点事,而不是嘴上喊着友好,背地里还在历史问题上打折扣。 不然,就算交流恢复了,心里的那道疤,也永远好不了。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