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天内,50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减持计划,仅8月5日一天就有28家公司加入“减持大军”,相较于此前单日十几家的规模,这场股东的“离场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升温,疯狂程度让市场侧目。 当股东们忙着按下“减持键”时,市场的另一端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不少股民怀揣着对行情的期待,在震荡中果断“低吸”,甚至逆势加仓,试图抓住所谓的“上车机会”;而各路分析声音中,不乏对“牛市将至”的乐观预判,鼓点般的看多论调与减持公告的密集发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诡异的市场分化背后,藏着不同主体对当前估值的认知差异。对上市公司股东而言,经过前期市场回升,部分个股股价已达到阶段性高位,此时选择减持既能落袋为安,也可能是对短期估值的理性降温;但在普通投资者眼中,3600点或许仍被视为“相对低位”,叠加市场情绪的催化,加仓行为更像是对中长期行情的押注。 从8月4日的22家到8月5日的28家,短短48小时内50家公司的减持计划,如同给火热的市场泼下一盆冷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股东作为最了解公司基本面的群体,其大规模减持行为往往传递着重要信号——这可能是对当前股价与内在价值匹配度的质疑,也可能是对未来经营预期的谨慎表态。 当“减持潮”遇上“加仓热”,3600点的A股正站在多空博弈的十字路口。是股东过度悲观,还是市场情绪过于乐观?这场分歧的背后,或许藏着行情走向的关键答案。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喧嚣的市场声音中保持清醒,看懂不同主体的行为逻辑,远比盲目跟风更重要——毕竟,每一次市场分歧的加剧,都是对认知与定力的双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