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妇,最终他被打断膝盖骨,并提前行刑,死时仅仅只有45岁。 1861年,北京菜市口,本该人声鼎沸的街市,那天却被一股肃杀之气笼罩,囚车由远及近,铁链声刺耳,围观的人群交头接耳,既兴奋又恐惧。 车里那个满脸胡茬的男人,正是大清重臣肃顺,押到刑场,他非但没露怯,反而放声大笑,震得周围的兵丁都退了半步。 监斩官厉声喝斥“跪下!”,他却像根铁柱一样钉在原地,他不是普通的死囚,他是宗室,是先帝的托孤重臣,突然,他猛地转向紫禁城的方向,声如洪钟:“叶赫那拉氏!你今日杀我,来日必断送我爱新觉罗的江山!” 这声怒吼,骂的正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菜市口瞬间鸦雀无声,卖糖葫芦的小贩停了手,茶馆的窗户也悄悄合上,这番话,是他的临终绝唱,也像一句沉重的预言。 可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让慈禧恨到非要将他公开斩首? 肃顺是郑亲王端华的弟弟,也是咸丰皇帝的宠臣和姻亲,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他比多数满洲权贵看得更远,他清楚,单靠守旧的宗室贵族救不了大清,唯一的出路是重用汉人。 面对朝中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挠,他力排众议,一手提拔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这些后来撑起晚清半边天的汉臣,没有肃顺在背后力挺和放权,曾国藩的湘军根本不可能发展成一支劲旅。 他不是空谈客,而是个实干家,当年为整治漕运,腰上还留着被水匪砍伤的旧疤,咸丰帝对他极为信任,哪怕慈禧在枕边吹风,也未曾动摇他的地位,也正因如此,慈禧早已将他视为眼中钉。 一个有远见的改革者,却未必能游过宫廷权力的漩涡,对野心勃勃的慈禧来说,肃顺就是她效仿武则天独揽大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咸丰帝临终前,特意留下遗诏,命肃顺等八位大臣辅佐幼主,这更是将他推上了权力的顶峰,也彻底点燃了慈禧的怒火。 咸丰帝尸骨未寒,慈禧就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当时,肃顺正护送咸丰的灵柩从热河回京,半路上就被奕訢的人马截下。 猝不及防,直接锁拿下狱,等他反应过来,朝局早已被慈禧和奕訢完全控制,他苦心安插的势力自保尚且不及,根本无力回天。 很快,处决的命令下来了:斩立决,清朝对宗室向来优待,即便谋逆,最多也就是赐一杯毒酒或一条白绫,在狱中体面自尽,以保全皇家的颜面,可肃顺,却成了大清开国以来唯一一个被公开砍头的宗室王公。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羞辱,更是对祖宗礼法的一次极端践踏,诏令一出,朝野震动,许多人都觉得处罚过重,但在慈禧的铁腕之下,无人敢多言。 刽子手见状,抡起铁尺狠狠砸向他的膝盖窝,骨头碎裂的闷响让所有人都心头一颤,血瞬间浸透了裤管,可肃顺用一双断腿撑着,愣是没跪稳。 他吐出一口血沫,竟对着刽子手笑了笑,声音里满是蔑视:“当年在刑部,本官判你兄长斩立决时,他可比你现在利索,”刽子手举刀的手抖了一下,监斩官抓起令箭,歇斯底里地扔向台下:“斩!立刻斩!” 鬼头刀落下前,肃顺用尽全力昂起头,用满语吼了一句,据说那是当年八旗子弟冲锋陷阵时的战号,刀光一闪,血溅数尺,头颅滚落在地,嘴唇似乎还在翕动,有个胆大的乞丐事后说,凑近了听,肃顺最后念叨的,还是“漕粮”二字。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位力主重用汉臣的满洲权贵,心里惦记的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 肃顺死了,清王朝也失去了一次自我拯救的绝佳机会,他或许专横、跋扈,得罪了不少人,但他也是那个时代唯一有魄力、有能力推动深层改革的政治强人,他的死,标志着权力彻底转移到了慈禧手中。 慈禧为了个人权威,扼杀了改革的可能,虽换来几十年的统治稳定,却也为整个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二十年后,当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时,一个老太监说,曾见她在听鹂馆的一幅旧画前伫立良久,画上是热河行宫的狩猎图,年轻的肃顺正策马张弓,锋利的箭头仿佛穿透了画纸,直指观画人的咽喉。 也许在那一刻,她会偶尔想起菜市口那声惊天的怒吼,和那个至死不跪的男人,然而,历史终究没有回头路,肃顺的死,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整个大清王朝无可逆转的沉沦序曲。 信息来源:《清史稿·肃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