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25年[嘘]8月7日🥳一半夏火一半秋凉“立了秋秋的“燥”与“凉”却悄悄伏在

2025年[嘘]

8月7日🥳

一半夏火

一半秋凉

“立了秋

秋的“燥”与“凉”却悄悄伏

在早晚的风里。

老辈人常说“入秋三分虚”,此时最宜用一碗碗温润的汤水,熨帖肠胃,滋养身心。

六道“入秋汤”顺应天时,养出好底子,安安稳稳迈进金秋时节。

↘银耳莲子汤

银耳自古被誉为“菌中之冠”,《本草诗解药性注》里就提到它“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这蜜汤里,往往就少不了莹润的银耳。

滋养初秋最恼人的就是口干舌燥、皮肤发紧。银耳富含植物 性 胶 质,像给喉咙和皮肤敷了层“水膜”。莲子清心健 脾,安 神助眠。秋夜里喝上一碗温热的银耳莲子羹,清甜滑糯,从喉咙一直滋润到心坎里,觉也睡得格外安稳。

选朵大、微黄的干银耳,冷水泡发更易出胶;莲子去芯,免苦味;加点红枣枸杞,添色又增甜。

↘莲藕排骨汤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民谚道尽真谛。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赞藕“生食清热,熟食补脾”。立秋后脾胃渐弱,熟藕正当时。

经历“苦夏”,胃口难免差些。莲藕熟后性温,富含膳 食 纤 维和铁 元素,配上温补的排骨,汤鲜味醇不油腻。一碗下肚,暖暖的,特别能唤醒沉睡的脾 胃,给入秋的身体打下扎实根基。尤其适合入秋后感觉乏力、胃口不佳的老伙计们。

选粉藕(短粗、表皮麻点多)煲汤更粉糯;排骨焯水去腥;加几片生姜暖胃驱寒。

↘雪梨百合汤

梨自古是润燥佳果,《本草》载梨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民间更有“一颗荔枝三把火,日食斤梨不为多”的秋补智慧。

秋风一起,喉咙痒、干咳的人就多了。梨肉水润多汁,百合清润安神,二者结合是天然的“润 肺方”。这汤清甜微润,特别能缓解那种“燥得慌”的感觉,对预防和缓解秋 咳效果显著。早晚喝一碗,嗓子清亮,呼吸都顺畅。

梨子带皮煮,润肺效果更佳;若怕梨性凉,可加几片陈 皮或几粒川 贝;冰糖适量。

↘老母鸡汤

鸡汤补虚,古今共识。《随园食单》等古籍均有记载其温中益气的功效。“入秋贴秋膘”,温和进补的鸡汤常是首选。

经历长夏消耗,体虚乏力是常事。老母鸡汤富含优质蛋 白和多种氨 基 酸,汤色金黄,味道醇厚。它能温和地补充体力,提升身体御寒能力,尤其适合体质较弱或刚痊愈需要调养的中老年朋友。一碗热腾腾的鸡汤下肚,额头微微冒汗,全身都舒坦了,感觉元气满满。

选用散养老母鸡,文火慢炖2-3小时更香浓;撇净浮油,汤更清爽;可加香菇、山药同炖,营养更均衡。

↘ 南瓜红枣汤

南瓜又称“金瓜”,《本草纲目拾遗》载其“补中益气”。它甘温的性质,正适合初秋微凉的脾胃。

南瓜金黄软糯,自带甘甜,富含很多营养。配红枣补气血,煮成汤羹,暖胃又暖心。特别适合入秋后胃部怕凉、消化不太好的朋友。早晨喝一碗,既当水又当饭,暖融融的开启新一天,胃里舒服极了。

选老南瓜更甜糯;红枣去核不上火;可加少量小米同煮成粥,养 胃 效果加倍。

↘绿豆薏米汤

立秋虽到,“秋老虎”余威尚存。绿豆清热解暑、薏米利水渗湿,是民间应对“长夏”湿热残留的经典组合。

初秋湿热交蒸,人易感困重、头面油腻。

一碗温凉适口的绿豆薏米汤,能有效清除体内残留的暑热湿气,给身体做个温和的“大扫除”,为后续进补铺平道路。午后喝一碗,解乏又清爽。

绿豆、薏米提前浸泡更易煮烂;体寒者少喝冰镇,温热或常温饮用最佳;可加少量陈皮理气。

老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这六碗应时而生的入秋汤,承载着祖先顺时养生的智慧,也饱含了对身体的呵护之情。

8月7日立秋,不妨选上几种,慢火细炖,让那氤氲的热气温暖厨房,也让汤水的甘醇滋养身心。

愿咱们每一位老朋友,都能在这夏秋之交,喝得舒服、养得滋润,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迎接丰美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