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美国纽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室里,吴若兰像往常一样整理着各国寄来的报刊。 当她翻开那天的《光明日报》,一个熟悉的名字突然出现在视线中,文章作者栏赫然印着“吴天一”。 看到熟悉的名字,她的手指微微发抖,报纸边缘被攥出细密的褶皱,这个藏在心底三十多年的名字,此刻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吴若兰记得1948年那个雨天,18岁的哥哥吴天一背着行李消失在码头雾气里,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大半辈子。 父母晚年总盯着弄堂口发呆,临终前还念叨着“天一该回来了吧”,她试着往国内寄过信,但动荡年代里全都石沉大海。 后来她到联合国工作,每天经手上百份各国文件,却从没放弃在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 而这次的这一发现,让她心一紧,更怕这次错过就真的错过了,她发现报纸上文章讲的是高原医学研究,作者单位是青海省人民医院后,立刻给报社打越洋电话。 接线员说这位吴医生刚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立功,正在研究高原病防治。 当听到“青海”两个字,吴若兰突然想起哥哥离家时说过要去西北搞建设,她连夜给青海医院发挂号信,附上全家1947年在上海拍的老照片。 三周后收到回信那天,吴若兰在公寓里来回走了半小时才敢拆开,信纸里滑出一张黑白照片,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站在雪山下,眼角皱纹比她记忆里深得多。 但眉骨那道疤还在,那是他10岁爬树救她时摔的,随信寄来的还有半块玉佩,和她项链上挂着的另一半严丝合缝。 次年春天,吴若兰在北京机场见到了被称为“高原医学之父”的人,78岁的吴天一拖着装满资料的行李箱,说刚在海拔4000米的观测站做完实验。 兄妹俩相认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父母的遗照去长城,吴天一指着城墙砖上刻的“吴”字说,在青海牧区巡诊时,他总在帐篷里教藏族孩子认这个字。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轻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扎根青藏高原60年。 他发明的“吴氏给氧法”让青藏铁路工人高原病死亡率降到零,藏族牧民都叫他“马背上的曼巴”。 而联合国同事惊讶地发现,平时雷厉风行的吴女士办公桌抽屉里,总放着几包青海黑枸杞。 2010年上海世博会青海馆,吴若兰带着美国学生来看哥哥的高原医学展,有年轻人问两位老人怎么坚持寻找彼此这么多年,吴天一指着展板上冻疮患者的照片说:“就像在高原找病因,只要方向对,再久也能等到结果。”那 天闭馆时,工作人员看见兄妹俩用上海话争论枸杞泡茶该放几粒,恍惚间就像回到了石库门弄堂的旧时光。 信息来源:新华社《“马背上的曼巴”吴天一:守护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生命》 《光明日报》——《吴天一院士:高原医学研究的拓荒者》 青海新闻网——《吴天一与他的高原医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