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后的理想i8能卖好吗
我说一个往事,2024年大概年中,我和张骁张老板聊产品规划和迭代。当时有一个判断,就是30万以上的汽车产品,销量会快速往下,核心的驱动因素,是我们国家在金融、医药、烟草还有一些高收入行业采取了均富卡,这使得中产阶级接下来会进一步实用化。
在聊到i6、i8哪个先打的时候,我当时的看法可能是直接拿i6出来打,核心理由是根据电池的成本和消费的逻辑,电车的消费会聚焦于10万以下(星愿、海鸥)和20-30万(Model Y、Model 3、SU7和YU7)。所以电车思路的逻辑惯性是借鉴增程从高往低,类似先出L9,L8和L7后续出L6,通过累积势能来打。
备注:这个思路是之前希望MEGA打样,后续i大车,然后走量的i6
坏处是如果30万以上销量受阻,后续i6的势能就放不出来,第二条策略就是全力打i6,其实类似于小米YU7的打法,直接打一梭子打满。
时间到了2025年7月,实际上的消费环境比去年还要恶劣一些,特别是通过报废补贴透支了需求以后,30万以上的需求确实进一步集聚了,而且也很难做。回顾这些交流和探讨,过去的方法,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可能都需要去变。
经过调整的i8销量固然重要,但是接下来i6能否发挥出来成了胜负手。现在真有点破釜沉舟的感觉,连环妙手不如直接放杀招。
新能源汽车大v聊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