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潜伏最久的地下党,至死未暴露,97年中央领导证明:他是秘密党员 在那个风云激荡、

潜伏最久的地下党,至死未暴露,97年中央领导证明:他是秘密党员 在那个风云激荡、你死我活的年代,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或奋战前线,或潜伏敌营。 一个人的信仰,可以有多深?深到他愿意一生都活在阴影里,让功劳无人知晓,让家人的前程蒙尘,甚至让自己的名字被误解和抹黑。 阎又文,这位潜伏在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身边的秘密党员,正是这样一位英雄,直到他去世三十多年后,才被一位老部长用一篇文章公之于众。而他之所以选择隐瞒身份,不是因为命令,而是他主动提出的请求。 1938年。那一年,二十四岁的山西青年阎又文,在抗日救亡的热潮中,毅然奔赴延安。他在那里接受了信仰的洗礼,用过人的文笔和才情,在党报上频频发表文章,很快就引起了组织的注意。 当时的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邢西萍找到他,告诉他一个惊心动魄的决定:组织需要他潜入傅作义部队,从事统战与秘密联络工作。 面对这一生死攸关的任务,阎又文没有丝毫犹豫,他只用一句话回应:“我愿意。”这个选择,不仅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也为之后华北战局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潜伏之路并非坦途。阎又文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很快从一个团政治主任,被调到傅作义身边,担任秘书一职。秘书这个位置,权力不大,但却能接触到一切核心机密,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傅作义以谨慎著称,但却对阎又文有着异乎寻常的信任。这种信任,既是阎又文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悬在他头顶的一把利剑。 1939年秋,国民党内部的反共浪潮席卷全国,阎又文被戴笠盯上,密电要求他赴重庆接受“甄别”。这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判了死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傅作义顶着压力回电:“阎又文是我最信任的人,我以性命担保,他不是共产党。” 正是傅作义的这句话,将阎又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次危机,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孤军奋战。 这七年,是阎又文最艰难的时期。他身边没有战友,没有同志,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扮演好一个“傅作义最信任的秘书”的角色。他不能流露出一丝一毫的真实情感,不能表达出对信仰的渴望。 他只能默默地看着局势的变化,等待着组织的召唤。直到1946年,一个“皮货商”的出现,打破了这份沉寂。这个自称“张治公”的人,其实是组织派来与他接头的联络员。 接头过程惊心动魄,阎又文凭借着对信仰的坚守和对暗号的熟悉,最终确认了对方的身份。当联络员说出那句“杨子明同志现在在哪里?”时,阎又文的眼眶湿润了。 那一刻,他等了七年,所有的委屈、孤独、煎熬,都化作了紧紧握住对方双手的那份激动。 联络恢复后,阎又文的情报工作进入了高潮。他利用职务之便,源源不断地将傅作义部队的军事部署、兵员调动等关键信息,通过单线联络系统传递给组织。 这些情报,对解放军在华北地区的军事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那篇著名的“讨共”檄文。 1946年,傅作义得意洋洋地命他起草一份公开电文,要狠狠地“骂”共产党,以配合蒋介石、讨好美国。阎又文接到任务后,立刻通过联络员上报组织。毛主席亲自作出批示:“写!必须写!还要写得狠、写得毒,要让敌人欢喜,让我方痛恨!”阎又文心中有数,他知道这篇檄文背后的深意。 于是,他写得声色俱厉,骂得痛快淋漓,连傅作义都拍案叫绝。这篇檄文被蒋介石和美国驻华使团视为“反共楷模”,却也被解放军印发至前线,成为了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动员令。这其中的反转,足以让任何人都感到震撼。 而阎又文的人生,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功名”的淡泊。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起义,阎又文所做的贡献,重若千钧。但他却主动向组织提出请求:不公开身份,不归入统战档案,不申请评功表彰。 他给出的理由,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他担心身份暴露会影响到傅作义的思想稳定,影响到新政权的统战工作。他宁愿自己默默无闻,也要守护住那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此后几十年,他始终以普通干部身份生活。他的六个子女,都因为他“国民党”的身份,在求学和工作上处处受阻,前途蒙尘。 1962年,年仅48岁的阎又文因积劳成疾,在北京病逝,他的真实身份,依然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直到1993年,阎又文去世三十多年后,当年与他单线联系的联络员王玉,在一次聚会中,无意中说出了真相。紧接着,中央领导罗青长在1997年看到一部将阎又文塑造成汉奸的电视剧时,怒不可遏,亲自撰文《丹心一片照后人》,将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