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误会”与“恶意”
近期,一所知名大学里出现引起热议的“图书馆风波”,即一个男生疑因大腿根部的湿疹而时不时在图书馆桌底挠痒,此举被一个女生断续录了约两个小时,男生似不知情,两人全程无任何交流包括眼神交流。但此后女生说男生涉性骚扰,并要求男生写道歉信。以为写了道歉信可以息事宁人的男生,真的写了。
但事情渐渐失控,在女生拿信举报后,男生被学校通报批评;还好当女生将之告到法院后,法院判“性骚扰”指控不成立,驳回女子诉求。
问题来了
当男生没有性骚扰的主观故意和相关行为
他为什么要写道歉信
陷自己于被动且背上了恶名?
问题的关键,或在于男生混淆了“误会”与”恶意”。他自以为这只是一场误会,自己按对方要求写个道歉信就可以息事宁人了。事实却是,道歉信被当成证据,学校的处分通知也没能止住风波,女生录的几段视频被发到网上,男生遭受到了网友和线下部分同学的网暴。法院宣判后,事情出现转机,目前学校正在重查此事。
这件事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学会辨别误会与恶意,这也是日常生活的必修课。误会可能是一个人或双方的短时行为偏差,而恶意则常体现为造谣或语言暴力或现实攻击等持续行为,处心积虑者很可能歪曲事实、反复利用某个偶发事件或有误会的小事,对事主进行构陷;即便事实调查清楚了,释放恶意方也可能回避事实、一意孤行。
恶意一般带有主观故意的明确目的性,如破坏他人声誉、争取一己利益等;而误会常起于偶然的判断失误、情绪失控等,而且很少会不顾事实、不依不饶。
进而言之,冲突若真起于误会,当事人至少不会故意掩盖真相,而当真实细节得到确认后,有错方往往会主动道歉并有弥补修正意愿。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会利用某个误会而释放恶意,一旦对方反复揪住莫须有的某一点且无视提醒,那他很可能是恶意。
在生活中,有错就认;但只要自己没错,那无论对方出于误会还是恶意,都不要轻易自证其错。在任何时候,谨记别歪曲事实,一旦你因轻信而自己欺负自己,那就是给别人释放恶意制造机会,可能陷自己于不义与被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兰岚
音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黎明
头图:AIGC
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