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鹤壁淇县:以文明乡风为墨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谷武民

在鹤壁市淇县的广袤乡村,一场关于文明乡风的“笔墨工程”正徐徐展开。今年以来,淇县以党建为笔、以实践为墨,在移风易俗中破旧立新,在文化浸润中厚植根基,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从高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到卫都街道泉头村跻身全国文明村行列,一个个鲜活的实践,勾勒出淇县乡村“风气正、民心齐、发展兴”的新图景。

党建引领:筑牢文明建设“主心骨”

文明乡风建设不是“单兵作战”,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各方合力。

淇县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推动、党员带头”的工作体系。今年以来,淇县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基层”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开展“德润朝歌”“淇水讲坛”“文明探源我来说”等宣讲活动355场次,受众4万余人次。同时,该县创新推出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戏曲巡演等形式新颖的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在此基础上,淇县制作历届“中国好人”“河南好人”事迹宣传视频,通过乡村文化广场电子屏长期展示,并借助“淇县发布”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在线上连续展示,传递榜样力量。该县还持续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劝导员在城区主要路口引导市民文明出行。广泛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所有行政村均配备5到8名“法律明白人”,并开展常态化培训,按照“一村一法律顾问”的要求开展法律援助,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移风易俗:打破陈规陋习“旧枷锁”

“以前娶媳妇,彩礼‘一动不动’(汽车、房产)是标配,加上酒席,普通家庭得掏空家底。”这是淇县不少村民对过去婚俗的感慨。今年以来,淇县聚焦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痛点”,以“硬措施”推动移风易俗“软着陆”。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构建立体宣传网络,线上线下齐发力,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和规范“一约四会”建设,印发《淇县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指导各村修订村规民约。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印发《关于规范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

培育庙口镇上曹村、高村镇思德村等4个移风易俗示范村,以及“朝歌公益红娘”和“家风家教”2个移风易俗特色文明实践项目,鼓励和组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其中,编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生动展现时代新风。

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活力“新引擎”

文明乡风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淇县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让传统文脉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火花。

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淇县强化优质文化供给,开展“青春π”夜校培训、故事讲座、电影展播等公共文化活动200余场次,以及“我到朝歌过大年”等系列文化活动615场,成功举办“中原文化大舞台”专场演出活动4场。

开展文明实践乡村行活动,统筹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等14家县直单位资源下沉基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让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淇县西岗镇实验学校被评为鹤壁市首批“非遗进校园传承中心”。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老亭庄园修缮工程、淇县博物馆陈展提升项目。

从“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加身,到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淇县的文明乡风建设已不仅仅是“面子工程”,更成为推动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里子支撑”。如今的淇县乡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邻里纠纷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闲坐聊天的少了,参与文化活动的多了。这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正吹拂着淇水两岸,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淇县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