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唐朝时期,李世民病重,召来李治说:“我死之后,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不必担心政

唐朝时期,李世民病重,召来李治说:“我死之后,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不必担心政事。只是有一人,你对他没有恩德,我怕我死后你无法驾驭,会生出祸端。”

在李世民眼中,徐世勣是难得的帅才,从随李密降唐开始,他便伴随李世民征战四方,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李世民誉为“吾之长城”,连高祖李渊也赞其纯良。

然而,其性格刚硬孤傲,需遇明主方能尽心尽力,李治请教如何应对,李世民早已盘算妥当。

这个盘算,早在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时就已布局,当时,李世民果断任命徐世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并加封高位。

表面说新岗位委屈了徐世勣的资历,实则是将其绑定为未来储君的左膀右臂,李世民还设过一场特别的酒宴,酒酣之际,他叹息太子年幼,辗转反侧后说出心中“托付之臣”人选正是徐世勣。

旋即又抛出一个尖锐问题:“爱卿当年曾背弃李密,将来会背弃朕么?”徐世勣闻言,激动得下跪、咬指、指天立誓,声泪俱下地表达忠心,李世民急忙安抚,将其视为酒后真言。

为表亲近,甚至允许醉酒的徐世勣睡在自己御座旁,还脱下龙袍为他盖上。

尽管如此,人之将死,李世民对徐世勣能否死心塌地效忠新君李治仍存一丝忧虑,他对李治面授机宜:“既然你对他无恩,我就替你送他一份人情,我会外放他,等我死后,你立刻召他回来,授予宰相之位,让他感念你的恩情,自然会为你卖命。”

于是,一份外放徐世勣为偏远之地叠州都督的诏书颁下,李世民驾崩当月,李治登基为帝,立即执行父亲遗策。

他火速将徐世勣调回,先任洛州刺史,紧接着便晋升他为宰相,并给予最高礼遇,李治对这位老臣极为信任,给足了荣耀地位。

历经三朝的徐世勣,深知月满则亏的道理,为了保全自身与家族,他多次上表请辞身上的一些高级职位。

李治却一再挽留,给予持续的恩宠和信任,徐世勣也以实际行动回馈了这份信任,在李治意图“废王立武”,即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场激烈政治风波中,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重臣们强烈反对。

关键时刻,徐世勣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掷地有声,给予李治最有力的支持,使得武则天顺利登上后位,他的这份功劳,价值千金。

他并未躺在功劳簿上,在旷日持久的唐征高句丽战争中,老当益壮的他再次挂帅出征,指挥了决定性战役,终为帝国彻底灭掉了这个东北劲敌,李治龙心大悦,加封其为太子太师,并大幅增加其封地财富。

功成身退时亦至,晚年卧病,他显示出一种近乎固执的谨慎,只肯接受李治和太子李弘送来的药物,拒绝其他一切探视和关怀。

他坦然面对大限,回顾道:“我本是山东一个农夫,幸逢明主才有今日富贵,位至三公,年近八旬,这就是命数啊。”

总章二年十二月,徐世勣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李治深为悲痛,辍朝七日哀悼,追封扬州大都督,并亲自选赐棺木,甚至携太子登上未央宫城楼为他遥望送葬,身后事极尽哀荣。

然而,这份荣光未能长久保全,李治去世后,武则天逐步夺权,最终登基称帝,他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试图拥立李显复位,但很快被镇压。

盛怒之下的武则天,对徐氏家族进行了残酷清算,不仅削除所有封赏与李姓赐号,更做出骇人举动,下令捣毁徐世勣的坟墓,开棺暴尸,以泄其愤。

这场劫难竟印证了他生前的不祥预感,他曾观察年仅十三岁的徐敬业,忧心忡忡地说:“我看这孩子的面相不好,将来恐会祸连家族。”一语成谶。

徐世勣一生的境遇,可谓是跌宕起伏,他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处世智慧,在唐初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脱颖而出,为帝国建立赫赫功勋,赢得两代帝王的倚重,跻身凌烟阁功臣之列。

李世民临终前的精心设计,既体现了他对徐世勣能力的认可,是托付国事的不二人选,也展现了帝王驭下之术的深刻,施恩固能收服人心。

李治成功接棒执行了父亲的策略,用及时的恩宠赢得了这位能臣的忠诚,而徐世勣在废王立武之争中的关键支持,成为了李治稳固权力的关键支柱。

然而,历史充满讽刺与无常,如此功勋彪炳、生前荣耀终老的重臣,最终却因孙辈的铤而走险而累及身后,惨遭污名与毁墓之辱。

这不仅是一个显赫家族迅速败落的悲剧,也深刻揭示了古代政治中权贵家族的命运往往系于一线,个人的荣辱盛衰往往与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徐世勣的命运,为大唐盛世的历史长卷增添了一笔复杂而深沉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