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本来还奇怪 许倬云老先生为什么会移民美国? 直到看到这个,我瞬间泪目了!原来他不

本来还奇怪 许倬云老先生为什么会移民美国? 直到看到这个,我瞬间泪目了!原来他不是觉得 外国的月亮圆,而是被那个时候都国民党逼的!   1957年的夏天,许倬云拖着不便的腿脚,手里攥着胡适帮忙争取来的1500美元奖学金,在码头望着远去的海岸线。   这笔来自纽约华侨徐铭信的资助,像根救命稻草,让他得以登上前往美国的船,去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   那时他心里装着的,全是学成后回家乡做学问的念头。   5年后,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帽戴在了头上,好几所美国高校递来橄榄枝,开出的条件足够让他安稳度日。   但许倬云收拾行李时,只往箱子里塞了几本研究中国史的手稿。   他拒绝了所有邀请,一脚踏上回台湾的船——这片他从小长大的土地,才是他想扎根的地方。   可回到台湾的日子,比他想象中难过得多。   他总爱较真,课堂上研究什么、怎么讲,都想自己说了算。   但总有人把手伸进校园,今天说这个不能讲,明天说那个要改。   他每次据理力争,换来的都是更紧的束缚。   除了这些,还有理不清的人际关系,今天要应付这个饭局,明天要陪那个视察,耗在这些事上的精力,比写论文还多。   他常坐在办公室里发呆,窗外的阳光再好,也照不散心里的憋闷。   1970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发来邀请,请他去做一年访问教授。   许倬云犹豫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决定去透透气。他想,一年后回来,也许环境能好点。   可等访问期满,他站在匹兹堡的校园里往回看,才发现台湾的学术空气还是老样子,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压抑,一点没少。   回去,意味着要继续应付那些干预和纠缠;留下,又觉得对不起自己当初回国的决心。   许倬云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咬了咬牙,留在了匹兹堡大学。   这一留,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时成了学校历史系的荣休讲座教授。   其实谁都看得出来,他不是不想回,是回不去了——那个他想专心做学问的地方,始终没给过他能安心落脚的空间。   在匹兹堡的日子,他的身体一直不省心。   先天的肌肉萎缩让他一辈子离不了拐杖,晚年动了两次大手术,脊椎只剩四寸没动过,最后彻底瘫在了床上,全身只有右手食指还能活动。   每天肌肉疼得厉害,只能靠止痛药熬过一天又一天。   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没停下手头的事,要么在助手帮忙下写文章,要么对着镜头跟年轻人说话。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只是说,还有该做的事没做完。   家里的事,全靠妻子孙曼丽撑着。   这个比他小13岁的女人,从1962年跟他结婚,就没享过几天轻闲。   他瘫在床上后,吃饭喝水都得靠她喂;以前学生来家里讨论问题,也总是她忙前忙后张罗。   儿子许乐鹏倒没遗传他的病,健康长大,读了博士,最后选了自己喜欢的摄影,这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宽慰。   他总说,自己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家里人从没因为他的病嫌弃过他,不管是小时候的兄弟姐妹,还是后来的妻儿。   可午夜梦回,他想得最多的还是大陆。   他总跟人说,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都是在大陆度过的。   83岁那年,他在一次采访里红着眼圈说,自己余日无多,坐不了飞机,回不去了,但要是有年轻人愿意来美国找他学东西,他拼着老命也会教。   他心里装着太多遗憾。抗战时见过的那些年轻士兵,从他眼前走过就再也没回来,成了他一辈子的痛;到了晚年,最念叨的还是祖国没统一,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说得眼泪直流。   他甚至想过死后葬回无锡,陪在父母墓旁,可这个愿望最后也落了空。   在匹兹堡的那些年,他写了不少书,《万古江河》这些著作被译成好几种文字,成了海外研究中国史的重要成果。   2018年拿到“孔子文化奖”时,他特意让人把奖杯摆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   他总说,学术自由是学者的命根子,不管在哪里,能安安心心研究自己的学问,把中华文化的根脉传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他到了晚年,还学着用微博,没事就写点东西给年轻人看,直到去世前一个星期才停更。   最后一条微博里,他写的是八九岁时见过的川军,说那些小兵年纪轻轻就上了战场,一个都没回来。   他大概是想让年轻人知道,他们现在能安安稳稳读书,是多少人用命换来的。   一个心心念念想回家的人,最后还是客死他乡。   要是当年台湾能给他一片安心做学问的地方,要是后来他身体好些能踏上回国的飞机,或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可世上哪有那么多要是,只有一个赤子,带着满身遗憾,永远留在了异乡。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