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加入北约,威胁到俄罗斯安全,所以必须打。可打着打着,事情就变味了,俄罗斯不光占了乌东四个州,现在还继续往前推,甚至国内有人开始嚷嚷要重建"大俄罗斯"。这场仗,早就不是当初说的"自卫"那么简单了。 2022年普京下令出兵时,理由说得明明白白:乌克兰要加入北约,这是俄罗斯的“红线”,必须出手阻止。那会儿的俄罗斯,把自己摆在“安全防御”的位置上,仿佛再不行动,北约的枪炮就要架到家门口。 按理来说,普京当时的做法确实没错。自1999年以来,北约已经搞了五轮东扩。波兰、罗马尼亚这些国家前脚加入,后脚就成了美国反导系统的前沿阵地。俄罗斯看着北约一步步往东挪,心里的火早就压不住了。 乌克兰要是真挤进去,俄罗斯西南部的安全缓冲区就没了,黑海舰队驻扎的克里米亚更是直接暴露在威胁之下。所以普京当时的盘算很直接:趁乌克兰还没正式入约,先动手把它按住,断了北约东扩的念想。 所以俄军最初的“特别军事行动”,更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威慑。俄军喊着“保护俄语区同胞”的口号,动作却透着试探。 2022年3月拿下克里米亚时,俄罗斯还能拿2014年的“公投”说事,声称是在维护当地民众的利益。那会儿全世界不少人都觉得,这可能就是场“警告性打击”,打打停停,最后坐下来谈判划个界限。 可局势的走向很快就偏了。不到半年时间,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个州的大多数区域就都被俄军控制在手里。 这四个州加起来足足有9万平方公里土地,比不少欧洲国家的面积都大。俄罗斯没等局势稳定,就急着在这四个州搞“公投入俄”。 投票过程虽然被联合国直接定性为“非法”,可普京不管这些,大手一挥签了条约,四州就这么成了俄罗斯的“新领土”。这时候俄军再说所谓的“自卫”,那可就站不住脚,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在借着战争扩张地盘。 战争拖得越久,俄罗斯的目标就越明显。他们国内甚至开始有人喊出“重建大俄罗斯”的口号。这些声音不再提北约威胁,反而翻出历史账,说这些土地本来就该属于俄罗斯。 这种论调一出来,连之前同情俄罗斯安全处境的国家都开始摇头。毕竟“自卫”和“扩张”,在国际社会眼里是两码事。 俄军的行动也跟着变了味。最初只敢打军事设施,后来连电力、交通这些民用基础设施都成了打击目标。乌克兰的城市被炸得千疮百孔,民众流离失所。俄罗斯嘴上说“不想伤害平民”,可战场上的炮弹可分不清军事和民用。 这种打法,早就脱离了“阻止入约”的初衷,更像是在通过摧毁对方的战争潜力,逼着乌克兰割地求和。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在变。刚开始,还有国家理解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担忧。可随着四州“入俄”和战事升级,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要求俄罗斯撤军。 就连好多之前一直保持中立的国家都站出来表态,反对这种通过战争改变领土现状的行为。俄罗斯在国际上的朋友越来越少,制裁清单却越拉越长。 更麻烦的是,战争的消耗也让俄罗斯骑虎难下。打了这么多年,俄军的装备库存快见底了,不得不把苏联时期的老坦克、老炮弹翻出来修修补补送上战场。 经济上,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外汇储备缩水,能源出口也受影响。原本以为速战速决,结果变成了持久战,国内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在积累。 可就算这样,俄罗斯也没回头的意思。前线还在往前推,国内的宣传机器天天喊着“收复历史领土”。这种从“安全防御”到“领土扩张”的转变,让这场战争彻底失去了正当性。当初喊的“自卫”口号,现在听着更像是为扩张找的借口。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清楚,北约东扩确实给俄罗斯带来了安全压力,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谈判、外交斡旋、军事威慑,都比直接出兵占领土地更能站得住脚。 可俄罗斯偏要选最极端的方式,打着“自卫”的旗号,干着扩张的事。结果仗越打越久,目标越打越偏,最初的“初心”早就被领土野心盖过去了。 现在的俄罗斯,与其说在“保卫安全”,不如说在为吞下的地盘硬撑。可战争这东西,一旦偏离了正义的轨道,就很难有好结果。国际社会不认可,国内消耗不起,这场仗打到最后,俄军最初渴求的“安全诉求”怕是越来越难达成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