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南极的冰有多厚?如果把这些冰全部挖光,底下是什么? 2025 年 5 月,俄罗

南极的冰有多厚?如果把这些冰全部挖光,底下是什么? 2025 年 5 月,俄罗斯 “北极 - 2025” 科考队在南极东方站附近作业时,他们的地震监测仪突然跳针了。 原本用来记录冰层活动的仪器,在零下 89℃的环境里,捕捉到了一段规律的震动 —— 不是冰层挤压的脆响,倒像是水流动的轰鸣。 后来用无人机带着量子雷达往下扫,才发现 4200 米冰盖下,有一条宽约 30 米的暗河,正以每天 2 米的速度往沃斯托克湖方向流。 河床的岩石上,还沾着一层淡黄色的薄膜,取样分析后发现,是上千万个微生物抱团形成的 “生物垫”,靠分解岩石里的铀元素活着。 这事儿让不少人嘀咕:南极冰盖底下,怕是藏着个热闹的 “地下社会”。 要说这冰盖底下的 “地形”,可比表面看着复杂多了。 2024 年国际南极科考联盟发布的冰下地形图显示,东南极的甘布尔采夫山脉,在冰盖下藏了 3000 多米高,山顶比珠峰大本营还高,可山脚下的盆地却比海平面低 2800 米。 更奇的是西南极的玛丽伯德地,那里的冰盖像块被戳破的海绵,底下全是裂缝,有些裂缝宽到能塞进一艘核潜艇,里面灌满了半冻的盐水 —— 这些盐水里含着大量的氯化钙,冰点能降到零下 21℃,所以哪怕周围冰天雪地,它们照样能流动。 中国科考队 2025 年在那里钻冰时,钻头曾被一股突然涌出的盐水冲得往上跳了半米,后来才知道,这些盐水正顺着裂缝往海里渗,每年能带走约 20 亿吨冰。 冰下的水世界,可比咱们想的 “活络” 多了。 大家都知道沃斯托克湖是老大,可最新发现的 “连锁湖群” 更让人吃惊:从埃尔斯沃斯湖到惠兰斯湖,中间有 12 条暗河连着,像串起来的珠子。 2025 年英国科考队往埃尔斯沃斯湖里放了个微型探测器,三个月后居然在惠兰斯湖里找到了它 —— 这说明湖水在慢慢循环,不是死水。 更有意思的是,探测器带回来的水样里,有会 “走路” 的微生物:一种长着三根鞭毛的细菌,能在冰缝里慢慢移动,遇到岩石就钻进去,把硅酸盐啃成养分。 科学家算过,它们的移动速度虽然慢,每年也就 10 厘米,但 1500 万年下来,足够绕湖跑两圈了。 这些冰下小生命的 “本事”,最近几年才被慢慢摸清。 2025 年初,德国科学家在冰下热泉口发现了一种 “嗜铁菌”,能把氧化铁变成磁铁矿,堆积起来的矿粒居然能形成天然的 “电池”,产生微弱的电流。 现在这种细菌已经被用来改良深海探测器的电池,在零下 50℃的环境里,续航时间能延长三倍。 还有美国团队在冰下湖泥里找到的 “冷适应酶”,加到冰淇淋里,哪怕在零下 10℃也不会冻硬,口感跟刚做出来一样 —— 这技术已经被某冰淇淋品牌买走了,说是明年夏天就能上市。 想摸到这些秘密,没点 “硬家伙” 可不行。 以前钻冰靠热水冲,现在中国科考队用的 “脉冲激光钻”,靠高能激光瞬间融化冰层,钻速比以前快五倍,还不会污染湖水。 2025 年钻昆仑站冰盖时,激光钻遇到一块埋在冰里的陨石,居然能自动调整频率,把陨石完整地取了出来 —— 后来发现这是块火星陨石,里面裹着的气体成分,跟冰下湖的气泡有点像。 俄罗斯人更绝,他们的 “冰下机器人” 长着八条腿,能在暗河里爬,腿上的传感器能尝出水的成分,遇到特殊微生物还会自动拍照,去年就靠它拍到了微生物在热泉口 “跳舞” 的画面 —— 成千上万的细菌聚成漩涡状,像在跳集体舞。 2025 年夏天,澳大利亚海滩上冲上来一些透明的冰块,里面冻着南极冰下的硅藻,这种硅藻死后会变成石油,科学家说,要是冰盖融得太快,这些硅藻可能提前被冲到海里,影响石油形成的速度。 反过来说,冰下微生物分解甲烷的能力,现在被用来处理垃圾填埋场的废气,在零下 20℃的北方填埋场,甲烷排放量能减少 40%—— 这技术已经在哈尔滨试点了。 现在去南极科考,早不是几个人扛着设备闯了。 2025 年的南极科考站,像个小型社区,有能 3D 打印零件的车间,有靠冰下湖热水供暖的宿舍,还有卫星直连的实验室,这边取到样本,那边北京的科学家就能实时分析。 中国的 “冰穹 A 望远镜” 还能透过冰层,观测冰下的引力波 —— 说不定以后能靠它,听冰下湖的 “心跳” 呢。 只是有个事儿挺让人琢磨:这些冰盖冻了几千万年,才攒下这些秘密。 现在它们一点点化了,秘密是露出来了,但会不会也跟着没了? 2025 年春天,南极半岛的一块冰架塌了,露出的海底泥里,有好多米粒大的小贝壳,是 1 万年前被冻住的,现在冰化了,贝壳却碎了 —— 就像被时光碾过一样。 这场景,让人看着心里有点沉。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