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白崇禧的女儿白先慧偷偷跑到桂林,住在一家旅馆,离开前,经理对她说:“白小姐,你的账不用结了,欢迎常回家看看!” 白先慧此次大陆之行极为隐秘,可她不知道,从踏入大陆的那一刻起,便已被关注。这背后,藏着一段跨越海峡的故事。 白崇禧在民国历史上名气很大,是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有 “小诸葛” 之称。他军事才能突出,参与过不少重要战役。 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白崇禧也跟着去了。到台湾后,他被蒋介石猜忌、打压,没了实权,晚年过得不痛快。 白崇禧生在广西桂林,对家乡感情极深。在台湾的苦闷日子里,他常跟子女讲桂林的山水、风土人情,话里全是思念。 1966 年,白崇禧在台北去世。临终前,他最惦记的还是桂林,想归葬故土。 白先慧一直记着父亲的遗愿。但父亲曾被大陆列为战犯,她心里顾虑多,不敢轻易回乡。 1986 年,大陆拍的抗战电影《血战台儿庄》改变了一切。影片里,白崇禧等国民党将领是正面形象。 看到父亲指挥作战的画面,白先慧心里震动很大。她觉得大陆对历史很客观,便下定决心:回桂林,完成父亲的遗愿。 为了这次行程,白先慧做了不少准备。她写信联系上李宗仁的遗孀李秀文。 李秀文已从美国回桂林定居,在信里说大陆变化大,对台胞友好,让她放心回来。 白先慧又向去过大陆的朋友打听,进一步了解情况。即便这样,她还是忐忑,毕竟身份特殊。 1986 年,白先慧瞒着家人,从台湾转道香港,最终到了桂林。 下飞机后,桂林的气息扑面而来,既熟悉又陌生,就像父亲描述过的那样。 她住进了榕湖旅社。值班经理王福贵听出她的台湾腔,又看到她背的海鸥相机,猜她可能是台胞。 头两晚,白先慧只敢凌晨出门。走在桂林街上,看到 “桂林米粉” 的招牌,眼眶一下子红了 —— 这是父亲常念叨的家乡味。 在夜市摊,她掏出台币想买酸辣粉,摊主说不收外汇券。她赶紧找出李秀文信里提过的粮票。 第三天傍晚,白先慧鼓起勇气,敲响了李秀文家的门。 李秀文见了她,特别激动:“先慧啊,你可算来了!你父亲要是知道,肯定高兴坏了!” 坐下后,李秀文跟她讲了很多大陆的事。她翻开《桂林日报》,指着 “台胞李幼邻回桂探亲” 的报道说:“上个月,幼邻从美国回来,大陆专门派车陪他重走父亲抗战的路。” “现在大陆讲‘爱国不分先后’,你父亲在台儿庄的功劳,老百姓都记着呢。” 李秀文又说,政府每月给她发补助,白家祖坟也有人定期打扫。 这些话让白先慧很惊讶。 在桂林的日子里,白先慧渐渐放下心防,开始自己逛这座城市。 她走到中山中学门口。这所学校是李宗仁和父亲一起创办的。 她想起 1947 年开学典礼,父亲作为校董讲话的样子:“同学们要记住,读书是为了救国,不是为了做官!” 门卫大爷见她掉眼泪,递来纸巾,还跟她聊学校的历史,说这里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退房那天,白先慧在前台碰到王福贵。 王福贵说:“白小姐,您的账不用结了。其实您来的第一天,我们就接到通知。统战部的同志说,白将军的后人回来探亲,要按贵宾接待。” 白先慧这才明白,从踏上桂林土地起,就一直被善意关注着。 之前在独秀峰下,那个总出现在镜头里的中山装男人;在榕湖饭店,服务员主动推荐的 “桂庐”—— 父亲当年的官邸,现在成了对外开放的历史建筑。这都是大陆给她的关怀。 在桂林机场,白先慧的行李箱因超重被拦下。海关人员打开箱子,里面全是漓江的石头和泥土。 她赶紧掏出李秀文写的证明信,解释这是为完成先人遗愿带的家乡土。海关人员了解后,通融放行了。 飞机飞过台湾海峡时,白先慧望着窗外,心里有太多感慨。 她想起旅馆经理的话:“以后回来不用偷偷摸摸了。” 这次回乡,她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打破了对大陆的偏见。 回到台湾,白先慧把在桂林的见闻讲给家人和朋友听。她拿出带回的泥土、石头,还有从中山中学操场捡的梧桐叶。 她告诉大家,大陆对他们没有恶意,那里的人热情友好,还尊重父亲的抗战功绩。 在白先慧之后,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踏上寻根路。 一部《血战台儿庄》,一次秘密归乡,架起了两岸和解的桥。 海峡两岸的隔阂,正被岁月和真情慢慢融化。 白先慧 1986 年的这次回乡,被记在桂林市台办的档案里,成了两岸破冰的重要见证。